一 : 五十部灾难经典电影集锦
馆友“欧阳常青”:您好!您的文章“五十部灾难经典电影集锦”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2年7月6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影音/休闲”下“影视/动漫”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彗星撞地球 恐惧的海洋 纽约火山 死亡潜航 哥斯拉1 天咒
太阳撞地球 火烧摩天楼 日本沉没 地心末日 哥斯拉2 海猿
史前大章鱼 百慕大怪兽 蚂蚁危机 地球风暴 哥斯拉3 启示
100万人蒸发 泰坦尼克号 天崩地裂 活火溶城 哥斯拉4 龙卷风
10.5级大地震 激战食人虫 刚果惊魂 变形机体 哥斯拉5 大海啸
新海神号历险记 绝命大北极 深海狂鲨 垂直极限 独立日 海神号
惊涛狂浪毁灭者 美国禽流感 太阳浩劫 人鼠大战 鼠疫28周 鬼蟑螂
后天1末日浩劫 阿波罗13号 狂蟒之灾1 狂蟒之灾2 狂蟒之灾3 洪水
后天2末日天火 绝世天劫 太阳攻击欧阳常青欢迎您您已欣赏本篇分秒点
二 : 成龙最经典的十部电影
成龙,国家一级演员,大中华区影坛和国际功夫影星。(www.61k.com]几十年摸爬滚打的演艺生涯,让他从一名武打学徒逐渐转变成一位责任感与事业心兼备的平民英雄,接着又一跃成为一名国际功夫巨星。成龙这个名字代表着继李小龙之后又一个真正能在好莱坞获得全世界影迷承认,以正义和勇敢塑造华人形象的国际巨星。从出道起成龙共出演了上百部电影,博主把其中最经典的十部(系列)电影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导演: 洪金宝
编剧: 邓景生 / 李炯佳
主演: 成龙 / 洪金宝 / 元彪 / 劳拉·福纳 / 张冲 等
上映日期:1984年
成龙、洪金宝与元彪三名师兄弟继《A计划》之后合演的动作喜剧,外景远征西班牙拍摄,欧式古堡成为主要的故事场景。全片内容虽然并无新意,但三兄弟配合无间,全片拍得爽朗热闹,符合成龙电影一贯的娱乐观众需求。
片中的打斗场面可谓精彩纷呈,其中成龙三兄弟间的三人对打让人印象深刻,三人灵巧的身手、无间的配合,搞笑的戏剧场面堪称经典。而反派中以宾尼·尤奎德兹扮演的黑帮打手最为引人注目,尤奎德兹曾是世界自由搏击轻量级冠军,在《飞龙猛将》与《快餐车》中有精彩的对打场面,其中和成龙在《快餐车》中结尾处的一场打斗。被评为《黑带》杂志历史上最精彩的影视剧打斗场面第2名。仅次于李小龙和恰克.诺里斯在《猛龙过江》中的打斗表演。
《龙兄虎弟》(1987年,香港 / 南斯拉夫)
《飞鹰计划》(1991年,香港)
《十二生肖》(2012年,大陆 / 香港)
这三部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电影,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系列。很多影迷容易混淆,其实1987年的《龙兄虎弟》是第一部,英文片名叫《Armour of God》,而《飞鹰计划》的英文片名叫《Armour of God II》。美国98年引进《龙兄虎弟》并发行DVD 用的是《飞鹰计划2:龙兄虎弟》 的名字发行的,但其实《龙兄虎弟》才算第一部。
而《十二生肖》的别名也叫《飞鹰计划3》,英文片名叫《Armour of God III》。还有一些杂志称之为《龙兄虎弟3之十二生肖》。因为版权、发行等一些原因,所以片名和内容上的变动使得这三部电影有着这种有些奇怪的“系列”关系。
《龙兄虎弟》:是龙成第一次拉队伍去国外拍摄,这受电影《快餐车》启发,因为在国外拍片,可以让电影更具国际质感。
《飞鹰计划》:影片类似于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夺宝奇兵》,全片在非洲沙漠拍摄,成龙在帮助伯爵前往撒哈拉大沙漠寻找二战时德军的一个秘密基地时,发掘出了里面埋藏的黄金,冷艳女郎郑裕玲奉命协助成龙,沿途则有各种身份神秘人施以突击,惊险百出。
《十二生肖》:近年的新作,是一部动作冒险类电影,是成龙的第101部电影,影片并不算经典,因为是一个系列才写在一起。影片也有亮点,但是败笔也不少,个人觉得丛林搞笑那种老套段子看着有点无聊。
导演: 成龙
编剧: 成龙 / 邓景生
主演: 成龙 / 梅艳芳 / 归亚蕾 / 午马
上映日期:1989年
《警察故事》是成龙拍过的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动作片,而《奇迹》则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该片讲述一个以君子手法处理帮会事务的黑帮老大为了一位卖花女人导演一出善意的谎言。这个故事来自好莱坞电影1933年的《一日贵妇》和1961年的《富贵满华堂》。
《奇迹》不像《警察故事》那样因为动作取胜,成龙感到很骄傲的是他在片中导演和表演的成绩,在最后一场发生在绳索工厂内的武打,绳索不是变成武器便是陷阱,体现出成龙对道具和场地令人叹为观止的运用。在拍摄时他又做了一些实验,使用宽镜头和摇镜头,有一个一分钟的长镜头便花了整整三天用水平摄影机拍成。
导演: 陈木胜
编剧: 袁锦麟 / 成龙 / 陈木胜
主演: 成龙 / 许冠文 / 古天乐 / 蔡卓妍 / 高圆圆 / 陈宝国 / 元彪 / 余安安
上映日期:2006年
《宝贝计划》讲述了一对小偷在偷到了一个小孩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感人的故事。宣传里介绍成龙终于演了一个反面角色,这自然还是噱头,成龙饰演了一个“善良的贼”。
影片笑意盎然,整体轻松,又颇多逗趣之处。在《宝贝计划》里我们得以重温了《A计划》式的场面:诸多来路不明的人物、“偶遇”在一个狭小空间里,所产生的高浓度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意味。另外的谐趣就是对白写得还算不赖,让多数观众乐不可支。不过说到底这次《宝贝计划》的成功,关键作用恐怕并非成龙起到的,而是那个片名和海报里的“宝贝”起到的。
最具杀伤力的还是超级迷人的“小帅宝”Matthew。Matthew是七个月大的混血男孩,据传是八国混血儿,是成龙和导演陈木胜选了一千多个婴儿后在地铁里偶尔发现的。孩子的母亲是哥伦比亚人,来香港游玩,一听要在成龙的戏里出镜,马上答应了。
导演: 尔冬升
编剧: 尔冬升 / 秦天南 / 刘永平
主演: 成龙 / 竹中直人 / 吴彦祖 / 徐静蕾 / 范冰冰 / 加藤雅也 / 高捷 等
上映日期:2009年
成龙作品中最能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把偷渡、日本华人黑帮等展现在观众前面,可以说是中国人在日本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影片讲述了一代黑帮大佬的崛起及覆灭过程。虽然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每一个事例都来自日本华人社会的真 实事件。
《新宿事件》取材华人涉黑人员在日本东京的地下斗争,涉及很多不为人知的黑帮恶行。成龙饰演的铁头以偷渡客身份来到日本,做黑工、被警察追捕,后来决定“捞偏门”博上位。于是经历了用假信用卡消费、偷卖假电话卡、对电子游戏机动手脚等等。最后更是为了生存,成为日本黑帮利用的杀手、卖毒者……可谓一部华人涉黑 人员在日生存大全。
《醉拳》(1978年,香港)
《醉拳2》(1994年,香港)
《醉拳》:虽然成龙以《蛇形刁手》成名,但要到《醉拳》才成为明星,《醉拳》沿袭《蛇形刁手》的成功模式,紧抓住最重要的元素,如颠覆传统的师徒关系,和大反派黄正利的精彩打斗等。也加了更多幽默与特技式打斗,《醉拳》挑战了一个严肃的神圣传说,对黄飞鸿作出一种全新诠释,不去表现他成年后的英雄事迹,而是他在成为神话传说之前的少年时期,当成龙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诠释方式来饰演淘气的少年黄飞鸿时,观众们都感到惊讶,一方面觉得对黄飞鸿似乎有些不敬,另一方面又觉得很有趣、新鲜。
《醉拳2》:《醉拳2》坚持80年代以来“成龙电影”逐渐形成的导人向善、弘扬正义的母题,和《醉拳》相比,对人物做了很大修正。成龙扮演的黄飞鸿尽管保留了一些少年天性和无伤大雅的缺点,但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则明显大大地增强了。影片还有意加强了父亲黄麒英的形象,增加了满洲武举人福民祺这一人物,作为黄飞鸿的精神引导者,他除了向黄飞鸿讲忍让、讲宽恕、讲正直这些个人行为准则外,还要黄飞鸿深明国家和民族之大义。《醉拳2》不但上映时受到好评,而且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94年世界十大佳片”以及“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之一。
导演: 唐季礼
编剧: 马美萍 / 邓景生
主演: 成龙 / 梅艳芳 / 叶芳华 / 董骠 等
上映日期:1995年
1980和1985年成龙分别以《杀手壕》与《威龙猛探》进军好莱坞,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95年的《红番区》才成为他重回好莱坞的漂亮开场,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成龙打开好莱坞市场的敲门砖,原因在于电影的背景完全设在美国,片中的反派和配角也都不是亚洲人,而且有许多英文对白。新线公司在发行电影的同时也将成龙作为国际红星来宣传。《红番区》成本超过一亿港币,最终在美国收获3200万美元票房。从此之后,成龙才真正找到国际化大制作的门道。
《红番区》是成龙电影转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该片不仅奠定了成龙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是成龙成功打入美国主流电影市场的里程碑之作。1995年初,成龙的《红番区》被引进中国内地市场,依靠着成龙的知名度,该片在内地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无疑对于当时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而《红番区》更让中国内地电影人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贺岁片”
《A计划》(1983年,香港)
《A计划续集》(1987年,香港)
《A计划》可以说是成龙从好莱坞受挫归来后的发愤及野心之作。《A计划》脱出成龙以往影片格局,背景虽然仍是清末民初,剧情却讲述香港水警打海盗的传奇,影片风格诙谐,堆砌不少搞笑桥段,然故事完整、兼具正剧元素,开辟了1980年代成龙电影的全新剧情模式。
《A计划》比成龙之前的所有电影都更具现代感,它有一个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外观,想拍出和《圣战奇兵》同样的东西:枪、暴徒、虚张声势的武打片段。从《A计划》起,成龙开始把重心放在大型特技运用和惊险的动作场面上,而将故事背景放在世纪之交,成龙表示那是对英国将香港交还给中国的间接回应,影片寓意香港人管自己的事情比英国人更胜任。
《A计划续集》:继早年前作《A计划》掀起商业巨澜,开创成龙动作喜剧新纪元之后,嘉禾影业在1987年推出了这部续作。作为《A计划》的续集,该片与前集基本已没有太大联系,只有一帮残余海盗找马如龙报仇还能让人想起它和《A计划》的渊源。成龙80年代的影片给人留下的印象历来以喜剧和打斗为深,《A计划续集》虽然也学徐克的《刀马旦》加进了革命起义的元素,但还是在这两方面的成就最高。
导演: 陈木胜 / 成龙
编剧: 成龙 / 陈淑贤 / 李·雷诺兹
主演: 成龙 / 法拉美穗 / 山本未来
上映日期:1998年
只要有成龙出演的电影,无论导演是谁,都有明显的成龙印记。本片也不例外:窄巷打斗,壁虎功式攀岩和亡命特技以及一个完完全全的好人好事。主景是在非洲,基本上是以猎奇、惊险、追杀情节为主。
这部由成龙在香港回归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让观众第一次在香港电影里看到紫荆花区徽,然后他却直接以片名强调港人和港片的身份迷思,流露出港人对自身地位和角色产生的疑问。
回归前后,香港出现了大批以失忆为主题的电影,但是特工间谍片里的男主角失忆,《我是谁》则是第一部。片中男主角的出身和背景已经非常含糊,失忆在某种程序上更抹去了其香港身份与国际身份的不兼容性,使其香港身份和中情局这一国际元素相结合,以便男主角加入国际舞台,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
《警察故事》(1985年,香港)
《警察故事续集》(1988年,香港)
《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1992年,香港)
《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1996年,香港 / 美国 / 澳大利亚 / 俄罗斯)
《新警察故事》(2004年,大陆 / 香港)
《警察故事2013》(2013年,大陆 / 香港)
《警察故事》被视为成龙的关键代表作,也是香港动作片的里程碑。经过《A计划》的过渡到《警察故事》,成龙从民初功夫小子成长为当代正义英雄。这个系列电影从1985年到2013年拍了六部之多,下面就一一介绍。
《警察故事》:1982年成龙出访美国,想利用几部迎合西方口味的影片打开好莱坞市场,其中就有《炮弹飞车》、《威龙猛探》、《杀手壕》等。但是功败垂成,这些影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市场,与当年的李小龙一样,不到30岁的成龙潜心在香港发展。虽然影片《威龙猛探》票房惨淡,但是成龙从中得到了警匪动作片的启发,于是在1985年《警察故事》横空出世,技惊四座。影片从头到尾都是毫无冷场的打斗与真材实料的特技,充满挑战人类身体和胆色极限的亡命动作场面,制造出以后招牌式的成龙作品模式。成龙也第一次在动作片里饰演个性完整的角色,有复杂的生活,有私生活甚至还有罗曼史。
《警察故事续集》:1988年又是成龙自导自演的《警察故事续集》登场,虽然情节有些复古,但是新颖的打斗,同样玩命的特级表演仍然火爆。影片仍然极受欢迎,在香港和台湾都创造了很高的票房收入。
《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这部时隔5年的续集与前两集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就是导演和女主角的更换。导演换成了新锐动作导演唐季礼,这也是之后和成龙合作最多的导演,而前两集一直扮演龙女郎的张曼玉许是成名已久,只在里面客串了一个角色,而真正的女主角换成了马来西亚华裔女星杨紫琼。女主角不再像前两集那样只是受保护对象,而成了大陆的女特警,杨紫琼打功了得,抢了成龙很多戏份,这也是前两集没有的。成龙也不怠慢,倾力演出,其中跳直升 飞机的镜头成为经典。
《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第四部《简单任务》(也叫《白金龙》),影片成了成龙的独角戏,片中女主角是台湾女星吴辰君,也和前两集一样 是成龙拼命保护的对象,所以这一部与前两部反到有些相似。成龙孤身一人与俄罗斯黑手党周旋,尽显《警察故事》系列的孤单英雄的本色,一段雪地打斗镜头堪称本片经典。
《新警察故事》:2004年又推出了《警察故事》番外篇《新警察故事》。《新警察故事》可以说是对老版本《警察故事》的颠覆,片中的主角从无所不能的陈家驹换成了历经磨难的落魄警督陈国荣。成龙演的是一个人性化的警察,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超级英雄”形象。大家将首次看到成龙大哥在银幕上也有受制于人、跪地求情的委屈时刻,在《双雄》中有出色表现的陈木胜导演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不仅要通过这部戏展示成龙的功夫,还要挑战成龙的演技。
《警察故事2013》:该系列电影最新的一部,其内容与风格都是成龙电影前所未有的新尝试,是一个全新演绎的警察故事,一部崭新视角的警匪片。成龙也由香港警察变身为内地警察。成龙饰演的警察改了名字,也改了风格,他不再是大杀四方的超级英雄,更多时候他只是一个束手无策的父亲。世界在变化,电影风格、观众口味也在变,这部最新的警察故事所谓的新尝试并没能像老版《警察故事》那样成为经典,反而成为了整个系列中评价最差的一部。
三 : 经典SM电影26部
反基督者 |
爱的捆绑 |
捆着我,绑着我 |
感官王国 |
春的森林 |
上海异人娼馆 |
露露情史 |
大开眼戒 |
爱之亡灵 |
漂流欲室 |
枕边书 |
母亲,爱情的限度 |
萨德侯爵 |
花与蛇 |
钢琴教师 |
苦月亮 |
午夜守门人 |
O的故事 |
盒装美人 |
禁室培欲 |
痴人之爱 |
箱中女人 |
风流老板俏秘书 |
谎言 |
白日美人 |
柏蒂娜的苦泪 |
四 : 十部经典外星人电影
十部经典外星人电影
从网友的博客里粘过来的 我是个科幻+外星生物的超级HOLIC ,在找这类电影时看见的这篇文章 想和也喜欢的人分享 谢谢原作者
还记得E.T最终离开地球时,电影院中的寂静与低低的啜泣声吗?那是一代人童年美好的记忆,或许我们还没有见过外星人,甚至不知道他们存在于何处或是否存在,但是在电影里我们已经与他们非常熟识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激起我们仰望星空的激情,让我们以梦为马,在一次次超现实、超时空的旅行中,到那遥远的外太空,与片中人物一起结识外星人、拯救地球、发现未知、解开神秘、并进行着改变宇宙命运的星际大战,尽情放逐着末世情怀和英雄主义。
下面所选择的十部影片或许不是最优秀的外星人电影,但是却涵盖了外星人电影的最主要类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幻世界,探索人类心中潜藏着的对外太空的恐惧与希望吧。
1986年斯皮尔伯格与《E.T外星人》的超级粉丝罗纳德?里根总统(Ronald Reagan)夫妇。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上映日期:1982年6月11日 美国
在你那甜蜜又单调的童年里,如果能像小男孩艾里奥特一样,遇到一个意外走失的大头大眼睛的外星人,并且成为它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很美妙?
这是一部小清新并且充满温情的科幻片。讲述了十岁的小男孩艾里奥特与走失的小外星人E.T划破时空隔阂,建立纯真友谊的故事。一部技术性、娱乐性、思想性都不占优势的电影靠什么吸引观众且老少通吃?只是一股质朴干净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而童真、友谊、神秘现象、超能力,完美的组织在一起,冲出了“硬科幻”之围,感动了几代观影人。
影片的种种细节都在讲述着每个人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无论是受到离异母亲忽视的小男孩艾里奥特,还是落难在地球无助的小外星人E.T,他们的童年并不都是甜如蜜糖。而影片通过潜移默化,让我们自己体会到
童真和爱是消除孤独和隔膜的最好方式,当小艾里奥特骑着单车载着小外星人和伙伴们甩掉了大人们的追捕,一起飞过夕阳下的森林,飞向大大的黄月亮时候,这一刻很多人难以忘记的美好画面。
《星际迷航》(Star Trek )
导演:J?J?艾伯拉姆斯(J.J. Abrams) 上映日期:2009年5月8日
2009年,《星际迷航》系列的第11部电影在美国上映,除了它前面的10部电影,此外还有7部电视剧,而此时距第一部电视剧播出已经43年了,是什么让这个虚幻的世界如此长命?
“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这是每一集《星际迷航》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星际迷航》精神核心。就像约翰-肯尼迪在1962年所发表的演讲:“我们要登上月球。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内就登上月球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艰难。”《星际迷航》从上到下都烙满了那个激荡年代的印记,进取,探索,新的边疆,无论结果是和平还是战争,是掠夺还是结盟,是征服还是被征服,都成了那个繁荣而浮躁的六十年代得以释放激增的荷尔蒙的绝好方式。而《星际迷航》中探索宇宙未知的那种激动和执着,想必与500年前大航海时代人们对新大陆的向往,和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决定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决心,源自同一个动力。
《2001年漫游太空》(2001: A Space Odyssey)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上映日期:1968年4月6日 美国
除了担任导演外,斯坦利-库布里克还常常担任电影的剪接、摄影、音效等工作。
除了担任导演外,斯坦利-库布里克还常常担任电影的剪接、摄影、音效等工作。
这部电影令人难以言说。关于导演,有这样一句话:在电影神殿的最高处,上帝的下方,坐着斯坦利-库布里克。关于电影本身,也有人这么说: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最伟大的幻灯片。
作为学院派的必修教科书,电影走的很概念化,但每一个镜头和每一段配乐都完美的无可挑剔。该片的灵感来源于一篇科幻小说,讲具有高智慧的外星生命在地球上留下了一块黑石。人类发掘到它头部的时侯就是文明的开端,当发掘到它的尾部时亦是文明的终结。影片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讲述人类文明的开始、文明的末路、旧人类的灭亡与挣扎和新人类的自我救赎与进化。而库布里克扩展了这个意义,通过人类进化的史诗俯瞰并预言人类的命运。
当然,这部号称史上最晦涩难懂最具哲学意义的科幻片,非常挑战你的耐力和思考力。对于想找乐的观众而言,无异于酷刑。但如果你能坚持中途不睡着看完这139分钟的话——试试看吧,那会是什么滋味。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导演: 吕克?贝松(Luc Besson) 上映日期:1997年5月7日 法国
号称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一向风格多变,既能玩转法式电影的细腻和浪漫,转向好莱坞后也绝不含糊。少年贝松曾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梦,梦里的未来世界华丽怪诞,色彩旖旎,麦当劳的窗口开到了云端,飞船已成了人们的代步工具……而《第五元素》也正像这梦境一样天马行空。
23世纪的未来世界,一股宇宙恶势力妄图统治地球,陷人类于万劫不复之地。地球人在另一派善意的外星人的帮助下,集齐“土、气、水、火”四大元素神石,并重构了象征人类精神的第五元素——红发姑娘莉露,经历重重波折,最终用爱拯救了颓败地球。
都说这部电影很好莱坞很商业,也令不少常年追随贝松麾下的文艺青年们黯然魂销。但是当你投入去看的时候,你不得不注意那迷人的风格迥异的插播音乐、那疯狂的由高缇耶设计的未来时装、那点欧洲式的尖刻又令人莞尔的小幽默,那个用爱和真情拯救世界虽烂俗但依然打动人心的结尾。作为科幻片,他至少给你一次很舒服愉悦的观影体验——“就像看别人踩到香蕉皮那么单纯的愉快。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也还是那个吕克-贝松。
《第九区》(District 9)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 上映时间:2009年8月14日美国
如果你看过卡夫卡的《变形记》,那么这部电影会给你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落难地球的外星人们被人类隔离在南非贫民窟,也就是“第九区”。政府特工威库斯在抓捕外星人的任务中,不幸被外星生物武器所感染,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外星甲虫,面临着入驻“第九区”的命运。如何众叛亲离?看看卡夫卡笔下的格力高尔和《第九区》中的威库斯便知。格力高尔最终绝望而死,而威库斯决定直面惨淡人生,拯救外星难友,冲出“第九区”。
《第九区》告诉我们,科幻片不全是靠高科技和视觉冲击,它也可以很人性很内涵。面对外星人,人类持续抱有“被害妄想症”,所以关于外星人入侵的电影一直是主旋律。而本片中的外星难民则惨遭隔离和歧视,“禁止外星人使用”的标语明晃晃地张贴在公共场所,难免令人回想到1994年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前的约翰内斯堡。电影里展现的贫民窟和斗争场面和现实并没有太大差别,当然,人类对待异类和对待自己也没有太大差别,如果你愿意留意时事新闻的话。
或许,导演并没有想把一部科幻片拍成政治隐喻片,但是尼尔-布洛姆坎普本人也说“电影表达了我对世界的感觉”,大家不妨也感觉一下。
《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Still)(1951年版) 导演:罗伯特?怀斯(RobertWise) 上映日期:1951年 美国
作为科幻史上最经典的里程碑电影之一,《地球停转之日》以当时的“冷战”为背景,外星人成为善良与和平的象征,千里迢迢来到地球是为了警告正处于冷战中的各国首脑,必须珍惜和平,远离核武器威胁。反战与反思的深刻主题,我们所熟悉的《音乐之声》的导演罗伯特-怀斯的智慧火花,以及希区科克(AlfredHitchcock)的御用作曲大师伯那德-赫曼(BernardHerrmann)阴沉的配乐,更重要的是,有2008年重新翻拍之作的强烈对比,这一切,都告诉你这是一部还不错的老电影。
如今科幻片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威力无边的机器人、穿银色宇航服的外星人以及倒扣盘子似的飞碟,大多源自对这部电影的参考和引用。除此之外,它所传递的和平理念,对战后政治的直接发言,对人类本性阴暗面的洞察,以及特征的点到即止和叙述的干净利落,都使它独立于同时代其他科幻片之上。在盛行视觉轰炸的科幻影片中,不可否认看完这部电影需要些许耐心,但是值得。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导演:罗兰?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 上映日期:1996年7月3日 美国
话说美国人正准备庆祝七月四日国庆节之际,外星舰队竟大举包围地球,并对几大重要城市展开了致命攻击,目的是消灭全人类,占领地球。智勇双全的美国总统比尔-盖尔曼号召各国共御外侮,并亲自挂帅第一线,带领人类开展自卫反击战,将七月四日变成地球的独立日。
重温这部老电影也许会令你发狂。人类与外星人不再遮遮掩掩,终于公开对峙了,先看那宏大的特技场面:机关重重的巨型UFO、城市被摧毁、人类陷入混乱,视觉感上令人目眩——当然,见多识广的你可能不会为这种小伎俩动容;接下来,你会陷入经典美国英雄主义大片的轰炸中,月球上的星条旗、英勇无畏的美国飞行员、誓死要与自己人民在一起的美国总统、还有最后在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大反击,当然少不了总统最后那段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演讲。当然,由于电影对细节恰到好处的处理,至少你能感觉到导演对观众智商的尊重。从电影院出来,你的内心依然汹涌澎湃,并且竟也生成一种与美国友人们同仇敌忾的崇高使命感——你不自觉地沦陷了,也许主旋律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如此了。
《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天外魔花预告片中的一个镜头。
导演:唐?西格尔(Don Siegel) 上映日期:1956年2月5日 美国
有一天你回到家乡,一切看起来皆如往昔,但是你还是感觉到了异样:每个人都变得麻木、毫无感情和自我意识,好像被什么东西换了脑子,他们浑然不觉,你拼命的呼救却只能越来越被孤立,被大家看作疯子……想象一下那种令你脊背发凉的孤寂感吧。
这部经典的科幻片并没有很高调地急于展示外星人入侵的破坏性大场面,而是采用一种静悄悄的、渗透式的心理恐怖法,尽显“黑色电影”的本色,让你在不动声色的压迫感下心理决堤直至抓狂。
既是50年代的入侵型科幻片,那么其意识形态倾向难免会被提及,有人说它是宣扬“麦肯锡主义”的反共电影。然而导演本人意图也许另有指向,唐-西格尔本人曾在访谈中明确表达,1950年代的美国社会笼罩在小镇式“完美生活”的乌托邦世界之中,舒适平静、沉闷平庸,本片寓示的就是这个没有激情、毫无个性、不可忍受的社会“同一化”的蔓延,人们照着广告推销的生活方式去实现广告的许诺,追求跟别人一样的东西,被社会和其他人同化,这才是到处传染的噩梦。
《异形》(Alien)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上映日期:1979年5月25日 美国
诞生于冷战时期《异形》是一部大获成功的恐怖科幻片,在一个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年代,精神和身体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美国民众需要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电影院里人满为患,人们愿意花钱买惊吓,因为至少可以暂时忘记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和不安。
导演把影片的环境设立在了外太空的飞船上,以太空的静谧和飞船的逼仄来制造经典的幽闭空间恐怖感。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发生变异的外星生物在暗处出其不意的袭击人类,为你营造只有在噩梦中才真正体验过的孤立无援的绝望感。被称作“异形”的怪物,它们在蛋中孵化,侵入人体在其中做茧,长成后破体而出。长大后是凶狠敏捷的怪物,而且血液是强腐蚀性的酸液。当荧幕上那个呲牙咧嘴的小异形从惊恐万分的宇航员胸口破腔而出的时候,这个影史上最著名的惊吓镜头着实令很多人脊背发凉,汗毛直竖。而影片中的真正的恐惧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孤独境地中的无助,来自于面对未知强大力量的无力,来自于面对同类相残的齿冷和绝望。
如果你看过雷德利-斯科特后来的影片《末路狂花》的话,你就会理解他那明显的女权主义是如何的一脉相承了,《异形》中的孤胆女英雄西格尼?韦弗(SigourneyWeaver)凭借此片,成为当时与史泰龙(SylvesterStallone)齐名的动作巨星。此外,继《异形》之后,还有三部系列续集,不管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打造的好莱坞经典《异形2》,抑或大卫-芬奇(DavidFincher)那悒郁世界的缩影《异形3》,还是让-皮埃尔-热内(Jean&bullierreJeunet)那透着黑色幽默的《异形4》,都不会令你失望。
《阿凡达》(Avatar)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上映日期:2009-12-16 美国
詹姆斯?卡梅隆在好莱坞星光大道自己的星形奖章上。
2009年末,《阿凡达》来势汹汹,詹姆斯-卡梅隆磨剑十年重出江湖,IMAX-3D的视觉革命惊倒一片,成为划时代之作。有好事者妄言:从此科幻影史上只有两种电影,《阿凡达》之前的,和它之后的。好莱坞电影真的藉此开启了全新时代?
情节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简单的说,故事讲的就是太空上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只是人类变成了贪婪邪恶的一方,而被欺凌掠夺的外星人在善良的地球人的带领下顽强抵抗,最终赢得了和平与安宁。故事的情节并没有新的突破,但是当你在IMAX影院享受那如梦幻般完美的潘多拉仙境,这种因景致美极而造成的深切撼动早就令你神飞天外而飘飘然了。导演卡梅隆,人称“技术狂人”,从在他早年的《终结者》和《泰坦尼克号》可窥一斑。当然,大师不忘对现代性的反思和自省,《阿凡达》中,你能看到“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越战”、“拆迁”、“森林砍伐”等很多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还特意提到了人类“以恐怖主义对付恐怖主义”和“预先军事打击”的野蛮残忍,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阿凡达》真的是影史的新起点,还是又一个轮回?或许,当新技术营造的空前视觉迷雾浮现于电影地平线之际,观众们厌倦了深沉的后现代艺术探索,悠远的民间传说和感人的爱情故事被高科技包装后重新登场,你的眼睛劫持了你的心灵,而一个疑似全新的电影时代就此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