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卡夫卡作品
生前出版的单行本《判决》(DasUrteil)
《火夫》(或译《司炉》)(DerHeizer) 作品《变形记》(Die Verwandlung)
《在流放地》(In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
《观察》(Betrachtung)
《乡村医生》(EinLandarzt)
《饥饿艺术家》(EinHungerkünstler)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Gespräch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mit dem Betrunkenen) 作品《巨响》(GroßerLärm)
《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遗作(长篇小说)
《失踪者》(DerVerschollene) 【一名《美国》(Amerika)】
《审判》(或译《诉讼》)(Der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作品介绍
《审判》
卡夫卡的作品据说是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中最难读的一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小说中负担的内容太多。根据我读卡夫卡的经验,在阅读卡夫卡之前必须有两方面的前理解准备:一是对西方文明的源----所谓“二希”:古希腊的哲学和希伯莱的宗教,和流---所谓康德之后乃至尼采之后--的嬗变有一个了解。二是对卡夫卡个人性情的了解。据说巴尔扎克在他的手杖上刻着一句话:我粉碎一切障碍,卡夫卡反其意而用之,说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卡夫卡的理想是做一个地窖隐士,在昏暗的地窖之中不受打扰地用写作滋润自己的灵魂。还应该注意的是卡夫卡与他父亲的关系。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是卡夫卡形成自己风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审判》的创作与卡夫卡订婚-解除婚约--又订婚的经历重合。小说讲的是银行高级职员约瑟夫.K在三十岁生日那天突然被一群神秘的黑衣人宣布有罪,但是他又是自由的,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上诉之路,但是毫无结果,在三十一岁生日那天被秘密处决。 首先我们关注小说的开头。K在三十岁生日那天早晨醒来时突然被宣布有罪。生日意味着什么?生日意味着我们出生了,但是出生并不是我们的意志,我们是被动的,我们被出生(be born),我们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考虑到卡夫卡对世界的悲观态度,那么我们可以说出生是一种抛弃。但丁在《神曲》的开头说,他在人生的中途,30岁时步入歧路,前有狼,后有狮,在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地狱、炼狱,在女友的引导下游历了天堂。因此30岁是个很有意思的分界,中国的孔圣也说三十而立。三十岁似乎是一个人智性觉醒的时期。如果说三十岁之前的人是做为一个自在的人而存在的话,三十岁以后的人做为一个自为的人而存在。在这个“新生”的早晨,K被宣布“有罪”。在被宣布有罪之后,由于早餐被黑衣人享用了,K只好找点东西当早餐,他先是找到了一只苹果,然后又喝了点酒。请注意在文本中卡夫卡对苹果的形容:“漂亮的”,这是在小说开头灰暗的文本中间唯一一个温暖的词。苹果而不是其他的水果让人想起《圣经》中的相关描述,苹果是知识之树上的果子,人类之祖因受到蛇的诱惑吃了这个果子后被宣布有罪而赶出了伊甸园。因此,苹果代表理性的觉醒,是人对自己无辜的一种自觉。吃完苹果后K又喝了点酒,这不禁让人想起尼采,K不但是康德以后--信仰的上帝被杀死以后,而且是尼采之后--道德的上帝被杀死以后的人,是自知自己的无辜而要求上诉的人。本来在上帝的法庭上没有上诉的可能,末日审判是绝对的终审判决,古人的罪是自觉的罪,是道德堕落意义上对上帝所犯的罪。现代人的罪感发生了变化,现代人所感到的是生成的无辜,是某种自然意义上的欠缺,是面对生命的偶然时的终究意难平。正是这种关于罪的感觉的颠转,造成K上诉的前提。整部小说因此很象<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在上帝面前对生存感觉发生变化的人类所做的辩护,或者说在上帝的法庭上辩白人生成的无辜。但是小说整个阴沉的格调显示了这种在神义论面前为人义论辩护的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是K与教士的对话,然后,在最后一章,K在31岁生日那天被秘密处决。与生一样,远离上帝,现代人的死也变成了一种”横死”。 古人一般都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鬼者,归也。死亡是一种回归,对有永生信仰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判决,或者入地狱,或者进天堂。但是对于祛魅后的现代人来说,死亡没有意义,死亡是诸种偶然性中的一种,死亡不再是一种判决,死亡下面是无尽的虚无,死亡是对人生无意义的最深佐证.
小说的最后,K仍然想着是否有改判的可能,秘密处死是不是必然的命运,黑夜里对面楼里的灯光昏暗,黑衣人的刀插进K的胸膛,并转动了两下,灯光逐渐模糊.
《城堡》
《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没有完成。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了进入城堡而努力的故事。一个冬夜,K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城堡所属的一个村庄,投宿在一个乡村客店里。按照规定没有城堡的许可谁都不能在村子里过夜。K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给城堡工作,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又遭到严厉的盘查。客栈用电话向城堡查询这件事情以后得到肯定的答复,K才被允许留下来过夜。其实,城堡根本没有聘请K来工作,却承认了他并给他派了两个助手,只是始终不允许他进入城堡。尽管城堡就在近在咫尺的小山上,却是永远可遇不可求的,他永远也走不到那里。为了能进去,他有意勾引了城堡办公厅主任的情人佛利达,之后发生的一切,佛利达的猜忌,给K送信的巴纳巴斯家的不幸,与克拉姆秘书在贵宾室几经波折的会面,佛利达处于猜忌和妒忌的私奔同居,一系列这些事情我都觉得很莫名,简直没有前因后果,小说写到这个时候就停止了。
阅读卡夫卡是一种奇特的体验,从来没有哪个作家像卡夫卡那样让我深觉其故事情节极其荒谬却又不得不为其书的真实感而赞叹,《城堡》这部长篇小说读完之后亦是如此。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极其离奇而荒诞的事情。城堡并没有聘请土地测量员却肯定了K;K根本没有进行工作却得到奖赏;K大约出门一两个小时就会天黑;给承包打电话全部电话铃一起响,每次通话都是以嗡嗡声或玩笑声结尾;K去见克拉姆的秘书埃朗格却走错了房间在比格尔的床上睡了一觉;K的两个助手总是形影不离,寸步不离开K,甚至在K同佛利达缠绵温存时也逃脱不了他们……K与那个讳莫如深的城堡,与弗丽达,与两个助手,甚至与巴纳巴斯之间都有着联系于城堡的暧昧关系。当然,我们很难断定弗里达与K的爱情是否是发自真心的还是出于某种实现自我利益,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我总是很难看到所谓爱情的美丽,K一方面通过弗里达达到自己进入城堡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争夺弗拉姆所谓的情人,获得游离于城堡之外的现实认同,然而当这样的目的变得渺茫……布洛德回忆说卡夫卡这本书的结尾应该是:K会因心力衰竭而死去,正在此时他才被允许留在村庄里居住。
卡夫卡作品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貌似很荒诞,实则真实可信,他叙述的事情叫读者不可思议,而作品中的人物和叙事者却一点也不反常。他用象征,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我们在生活的世界,通过这个揭示了当代各种反常现象。
同他其他“奇怪”小说一样《城堡》可以使人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城堡是什么的象征?或许是当代政府的集权制统治的象征国家同志机器的象征,或许是某种精神上的解放的象征,又或许是卡夫卡他父亲的象征。K寻求进入城堡之路,想得到得到灵魂的拯救,卡夫卡通过描写这个或者可以说是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和理解,想得到他从没体验过的温暖的怀抱。K的努力是徒劳的,最后等到他要离开人世了才得到“恩典”是在讽刺官僚制度,强调神的恩典是不可能由人强行得到,感叹自己永远得不到父亲的“拯救”一直活在他的阴影里。
K的努力是为了寻求某种真理人们所追求的真理,无论是什么,都是在追求那些存在的东西,但这个荒诞无情的世界给我们设置了种种或大或小的障碍,无论你怎么追求,怎么努力,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感觉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徒劳的结果,很失落,很失败,事与愿违,可望而不可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人生体验,仅仅从某一个角度看他的作品和我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都还远远不够。
《城堡》凝聚了他长久的人生思考,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亲情,对爱情,对生计等所有的一切的理解,虽然似懂非懂的读完了这本书,但它还是触动了已积淀很久,快被遗忘的心灵感受。
我觉得,读卡夫卡就是因为他的那种隐晦的比喻,一旦领会了他的象征,感触颇多。
作者语录
关于艺术
“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
“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他的器官。”
“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
“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
“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
“许多所谓的科学家把作家的世界移植到另一个科学的层次上,从而获得荣誉,被人看重。”
“文学力图给事情蒙上一层舒适的、令人高兴的光,而诗人却被迫把事情提高到真实、纯洁、永恒的领域。文学寻找安逸,而诗人却是寻找幸福的人,这与舒适相去十万八千里。”
“印度的宗教修身活动盖源于深不可测的悲观思想。”
“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关于现代社会
“国家的力量建立在人们的惯性和需要安静这两点上。”
“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
“他们把活生生的、富于变化的人变成了死的、毫无变化能力的档案号。”(他们指公务员,卡夫卡短暂一生的工作都在从事法律办公室工作,他非常讨厌痛苦办公室工作。)
“文明世界大部分建立在一系列训练活动的基础上。这是文化的目的。按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形成似乎是猴子的原罪,而一个生物是不可能完全摆脱构成他的生存基础的东西的。”
“人总是追求他没有的东西。各国人民共同的技术进步越来越使它们失去民主特性。因此他们追求民主特性。现代民族主义是抵制文明进攻的运动。”
“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历史大多由公务活动所构成。”“富人的奢侈生活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
关于现代人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比起人,动物离我们更近。这是铁栅栏。与动物攀亲比与人攀亲更容易。”“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意看见这一点。”
“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这样。
“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
“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是的,人太可怜了。因为他在不断增加的群众中一分钟一分钟地越来越孤独。”
关于现代技术和媒体
“整个世界都是悲剧性的,技术的铁拳粉碎了所有的防护墙。这不是表现主义。这是赤裸裸的日常生活。我们象罪犯一样被绑赴刑场那样,被赶往真理。”
“它们(报纸)折断了想象力的翅膀。这是很自然的。图画技术越完善,我们的眼睛就越弱。”
“看这些银幕画面,人们只能变成现实盲。”
其他
“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啊。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忍受中。”(中国人最能“忍”,这应该是中国文化能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充满无限可能的魔幻国家,欧洲越来越变成无比狭隘的国度。”
“疾病根本不是恶,而是警告信号,生活的助手。”
“幸福并不取决于财产。幸福只是定向问题。这就是说,幸福者看不见现实的黑暗边缘。”
“物质必须用精神进行加工。这是什么?这就是体验,不外乎体验和把握体验的东西。”
“孤立地压制疾病的外化表现,并不能消灭疾病。相反,这样做情况更糟。一个向外生长扩散的肿瘤比几个体表肿瘤要危险得多。”
“有信仰的人无法给信仰下定义,没有信仰的人下的定义则笼罩着被嫌弃的影子。”
“生活中有种种可能性,而在一切可能性中反映出来的只是自身存在的一种无法逃脱的不可能性。”
“欲望之泉就是他的寂寞之泉。”
二 : 卡夫卡-最好的作品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www.61k.com。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小女孩的哭声让他难过。突然他的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笑着点头。小女孩露出了笑脸。——她倒要看看洋娃娃怎样给她写信呢。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洋娃娃写来的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她真怕她的洋娃娃出现什么意外。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后,小女孩的妈妈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把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
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谈起了30多年前的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那些书信,她一生珍藏,最后,全部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至今,那些书信仍静静地躺在维也纳博物馆,作为一段感人故事的见证,也见证着伟大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卡夫卡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