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沁园春雪-柳亚子和毛泽东《沁园春·雪》 - 《沁园春》

一 : 柳亚子和毛泽东《沁园春·雪》 - 《沁园春》

比比读小说网』,需自备手纸(你懂得)!

二 : 毛主席《沁园春•雪》赏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转战二万五千里到达陕甘,11月一举全歼“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东北军109师于陕西富县直罗镇。1936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主力红军打到山西,开通抗日前进的道路。1936年2月21日,毛主席率领红军总部从陕西清涧县河口渡过黄河,在山西石楼县辛关登岸。从陕北到山西,正值暮冬季节,大雪纷飞,高原雪景激发了诗人革命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当晚宿于义碟镇留村,毛主席写下了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阙描写北方雪景,展现祖国万里山河雄伟壮丽的景象;下阙由山河壮丽引出中华英雄人物,评论历代英杰,抒发诗人非凡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祖国北方雪景,诗人把读者的视野直接引入一个冰天雪地粉妆玉砌的广袤世界。其中“北国风光”统领上阙内容,“千里”“万里”两句互文见意,对仗工整。诗人登高远眺,眼界广阔,千里万里绝非人的视力能及,但诗人的雄奇视野在大胆想象之中广为延伸,暮冬的北国,天地苍茫,山河一体。“冰封”屹然不动,“雪飘”姿态轻盈,静动相衬,虚实结合。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以“望”字引领,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由远及近,由虚到实,全景式地描摹出北国风光。“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我国北方的雄伟景观和地貌特征,而这些正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的广袤无垠,空间的无限延伸,与前面的“千里”“万里”互相照应。“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又分别照应“雪飘”和“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长城内外苍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了黄河变化之速,严寒威烈之猛。这四句是静态的描写,是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动态描写的蓄势。“山”“原”都是静物,而用“舞”“驰”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变直观为想象。随着诗人情感的跃动,眼前的山脉、高原也随着舞动奔驰起来,诗人赋予山原以生命,使它们人格化。其实和天公比高的是战斗在山原上的勤劳勇敢的人民,他们有着冲天的豪气,有着革命的情操,有着必胜的信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十句是诗人眼前的实际景物,而这三句则是诗人心中憧憬的虚景。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在清朗中显得娇美。“看”与“望”前后呼应,文气贯通,诗意流畅。“红装”并非“红妆”,隐喻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让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祖国大地更加美丽娇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写景与议论之间的过渡,前句承上,总括上阙的景物描写;后句启下,展开对历代英杰的评论。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祖国的山河壮丽美好,当然会使无数英雄为之倾倒,为她的统一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了英雄辈出英雄迭起,也写出了英雄对江山社稷的热切关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用“惜”字总领,展开对我国历代英杰的评论,诗人列举了最能代表我国封建皇朝鼎盛世界的五个君主,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具体形象地展开,就像打开中华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了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爱惜之情而又有贬谪之意。“略输”“稍逊”用词精辟恰切,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给予准确的历史定位。他们尽管用武力创建了帝国,成就了基业,但他们仅仅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对于广大人民,他们仍然使用封建的国家机器进行奴役,他们不可能有今天先进思想的“文采”和“风骚”去治理国家,去关心民瘼。对于大漠苍雄成吉思汗的评论是欲抑先扬,因其用蒙古铁骑开拓了空前绝后横跨亚欧的封建疆土,故称“一代天骄”,可是他只恃武功而不谙文治。诗人用“只识”略加嘲讽,“弯弓射大雕”是对大漠雄主生动传神的真实写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把读者的思绪从历史长河中带到现实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的主旨,“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必将有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必将不负历史使命,必将超越历代的英贤俊杰。他们具有更加卓越的才能,必将创造空前的宏图伟业,必将缔造一个全新的国家,也必将治理好这个新的国家。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铿锵坚定的信念和宏伟博大的抱负。
这首词作写景雄伟壮阔,意境壮美雄浑,感情奔放,气势磅礴,是中国词坛最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借景抒情,富有寓意。从“北国风光”到“顿失滔滔”表面看是对祖国北方暮冬的全景描摹,但实际是暗示当时中国危难局势,长城内外苍茫一片,毫无生机,黄河上下冰封雪盖,不再奔流,神州北国仿佛沉然睡去。1936年前后,雄伟的长城内外战火纷飞,日本人占领东北,威胁华北,侵略的炮火直指平津;浩荡的黄河之(www.61k.com]畔又将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集结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鼓噪“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欲置转战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于死地。站在群山之巅,冒着漫天飞雪,诗人有着超人的洞察力,舞动的山原,有着和天公比高的豪气,暗示有着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必将战胜一切反动势力,革命最终必将成功。弹指间,云开日出;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红色政权下的祖国将分外妖娆。
第二,感情炽烈,蕴含哲理。壮美的祖国山河,催发出无数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志,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爱国爱民之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建造了自己的王朝,统治着自己的子民,他们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他们独特的一笔,但是他们毕竟深受自己时代的束缚和思想的限制,他们的政治集团根本不能和先进思想武装的无产阶级相提并论,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才真正懂得武可安邦文可兴国的文武之道。
第三,前后呼应,形成诗史。毛主席早在学生时代就立志报国,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1925年10月,他写下《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质问;1936年2月,在经历了将近十年内战后,他终于找到答案,在《沁园春•雪》里作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回答。两首词词牌相同,结构相似,主旨相关,意蕴相连,一问一答,遥相呼应。纵观毛主席全部诗词,我们不难发现伟人的诗作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史和建设史,伟人用诗歌书写历史。难怪有外国人评论他,说“一位诗人赢得了新中国”。

三 : 沁园春.毛泽东

--写在毛泽东诞辰日

一代天骄,子任姓毛,癸巳诞肖。

在青春年少,雄心壮志,隐藏词曲,初露英豪。

书法诗词,韵神豪迈,不负杨伯乐自挑。

军事始,建学生军部,吓溃兵逃。

雄骁不 畏煎熬,令无数倭军竟折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过六十年末, 文人损身,七零年首,骚客坐牢。

功在千秋,平民作主,百姓安家恩谢毛。

评功过,立场难定论,各有异好。

四 : 和子毅版主【沁园春.信阳】

沁园春来缘无限

四海盼得南飞燕

君臣将相信阳出

德厚疆荣不忍还

--利群敬贺子毅版

预祝金榜高中(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