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综合篇-云和县综合篇

一 : 云和县综合篇

云和综合篇

【云和县】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丽水市的地理中心。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19′之间,与北京同经度,与珠穆朗玛峰同纬度。东邻莲都区,西倚龙泉市,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接松阳县,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8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交通便捷,属杭州四小时交通圈内,电力充沛,投资环境优越。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城”,“山水家园、童话世界”是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定位。

该县辖3个镇、3个乡(其中2个畲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共168个行政村,现有户籍人口11.28万,常住人口11.16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该县是重点移民地区,境内有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玉溪等库区动迁移民2万余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 县域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抗日战争时期乃浙江省临时省会,1835年,红军挺进师迂回于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根据地县”。

该县域人居历史悠久,马鞍山、蛮虎山、狮山出土的石镞、石锛、陶罐等,可追溯人居历史至商周。紧水滩出土的战国铜剑、铜斧可表公元前四百年的文明。

1

明朝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两乡之半建县,故名云和县。又有云和之地名源于“琴瑟乐器”之说,《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李周翰注:“云和,瑟也。” 唐李白《寄远》诗之一:“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元倪瓒《昼寄王云浦》诗:“邀我江亭醉三日,凤笙鸾吹拂云和。” 明薛素素《临江仙》词:“自抱云和弹一曲,曲终还拟湘灵,风前泪眼几时晴。”

明嘉靖元年(1522),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臵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阁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嘉庆十三年(1808)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 ”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臵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民国十四年(1925)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十六年(1927)五月解散。同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十七年(1928),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十九年(1930),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 2

省临时省会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县治所在地为城关镇(即云和镇)。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

【云和县衙】 自明景泰三年(1452)臵县以来,历经水火兵燹,县公署(政府)地址五易其位,变幻沧桑。初臵县时,在鲤鱼山南拆古寺基鼎建门墙衙宇,六曹房舍。弘治十六年(1503)予以修缮。嘉靖元年(1522)增建。万历三十七年(1609)坏于水,重建。崇祯十七年(1644)又毁于火。康熙《云和县志》载:“县设在凤凰山麓元和乡,历故名二百年无改。”清顺治三年(1646),县署移于县前铺朝阳坊,租赁民屋。乾隆三十四年(1769)曾做修理。嘉庆十二年(1807)五月毁于火,重作修葺。县署设此亦达164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县署移于眠犬山麓(即鲤鱼山西北端)。清同治《云和县志》载:“云和县治在眠犬山麓,中为治事厅,厅左为库房,右为承发房,东廊为吏、户、礼科房,西廊为兵、刑、工科房,前为仪门。门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狱。前为大门,厅后为穿堂,堂东为花厅,又东为厨房,堂后为内宅。”清末,县署移建于鲤鱼山南官仓弄东(今新建路),由咸丰拨贡王士鈖设计,有108间,36个天井,72对门窗,布局合理,颇具规模。直至1958年5月为历代县治驻所,长达近百年。现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位于县城东 3

北隅,1960年4月动工。1961年4月竣工。办公大楼系砖木混合结构,门厅式正堂三楼附左右两厢二楼,建筑面积3192.67平方米。主楼两侧前方各建一座副楼,东副楼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516.33平方米。西副楼系二层泥木结构,建筑面积1009.6平方米。近年新建县委大楼。院内混凝土道路纵横,绿树成荫,名花四季飘香,环境优雅。

【省会云和】 1942年5月28日,日寇发动浙东事变,兴师十万,兵分三路,会攻衢州。金华、兰溪首先陷落,省府机关从永康方岩撤到云和,日寇跟踪而来。6月24日丽水沦陷、8月2日松阳陷落,这期间云和接连惨遭轰炸,省会机关喘息未定,又向景宁、泰顺逃散。至8月28日松阳、丽水相继克复,省军政机关陆续回迁,会集云和。从此云和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至1945年日寇投降,首尾达四年。云和山城,顿时超常发展,离城十里以内,大小村庄、祠堂、庙宇、人家,全都成为省府机关的办公处。省会到云和,虽然山城带来重负,但也给世外桃源式的山城带来新的气息,带来科学文化。《东南日报》、《正报》在云和出版;享誉全国戏剧界的名流常来此演出;著名书画家常举行书画展,唐寅、文徵明、八大山人等墨宝也时有展出;英士大学、建国中学、浙江联师等迁入,云和人才辈出;云和籍有诸多有识之士进入省级机关,成为有史以来从政之黄金期;建成时为先进的瓦窑水电厂;于瓦窑山背建造了复兴馆;徒增浙江省 4

纺织厂、浙江省难民工厂等企业,产业工人猛增。进步思想影响山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农,逐步觉醒。

【中国木制玩具城】 1993年,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木制玩具城”的构想。同年,中共丽水地委宣传部长徐仁俊在考察云和发展情况时,指出:“云和应该成为中国木制玩具城”。1994年,县委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创建“中国木制玩具城”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来自中国木制玩具城的报道》。共青团云和县委在《云和导报》、《丽水青年报》上刊登征稿启事,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木制玩具城”的城徽、城标。同年2月,通过民盟云和支部的联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先生欣然为云和题词“中国木制玩具城”。1996年底,云和县工贸实业公司董事长魏文华先生捐资90万元,在云和城东、城西的丽浦线上,修建两座“中国木制玩具城”城门。1998年5月30日至6月5日,中国首届玩具节在上海浦东举行,县政府组织18家玩具企业,带着上千个产品参展,并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宣传活动,黄浦江畔响起了云和 “中国木制玩具城”之声。之后,全县以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科学全面推进“中国木制玩具城”的创建,使云和木制玩具区域块状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木制玩具产业集群,形成了产品研发、玩具制造、原辅料生产、现代信息综合服务、配套物流、内外贸易、文化传媒等内容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2003年9月,国家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云和 5

为“中国木制玩具城”,“中国木制玩具城”从此蜚声海内外。至2010年,云和有注册的木制玩具企业745家,从业15194人,年产值22亿元,产品远销欧美各国。

【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 2010年1月11日,云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云和县工作的基本定位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小县大城”核心战略,明确“产业升级、城市提升、城乡统筹”三大战略任务,努力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其主要目标是:城市提升要彰显“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特色。充分利用县城“三山(凤凰山、狮山、南山)三溪(浮云溪、安溪、黄溪)”的独特山水资源,把山水整合起来,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山水特色,以木制玩具文化创意为支撑,使整个城市风格设计等服从服务于童话文化主题的塑造。把南城的拓展作为童话休闲旅游城打造的核心区,按照一个5A级的景区来谋划,以文化和特色来彰显,把整个县城建设成一个高品质、高等级的景区,实现“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合一”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始终坚持以产业为首,致力于童话主题文化的挖掘提炼、产业延伸融合,坚持宜商、宜游、宜居三位一体,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县级单位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童话休闲旅游城。

【椤林】 云和古地名。椤为云和本地山地普遍生长的一种树木(非南方桫椤),树型挺拔,像稻草垛,顶尖,树高 6

可达10米,树叶类似于柏树,有“松身柏叶”之说,多在庙宇殿堂等外围种植,象征高贵、常青,也有在坟墓头种植。宋初以此地多椤木故名。椤又称括木,括苍山为浙江省东南部名山,因山上多括木,山色苍翠,故名。丽水旧称括苍、括州。

【箬溪】 云和古地名。箬为一种小型竹子,叶大而宽,又可用来包棕子,还可制作箬竹、箬笠、箬帽、箬席等。云和山间多箬叶,黄溪两岸因箬叶众多,故黄溪又称箬溪。从古自今,云和镇又称为箬溪镇,1929-1950年,有正式建制镇为箬溪镇。古有箬溪书院、箬溪小学等。现白垟墩村有自然村名为箬溪村。

【杨柳河】 原为浮云溪南岸的地名,现为工业园区。2005年8月,杨柳河开发工程正式启动。杨柳河一期规划面积723亩,二期工程总规划用地161公顷,杨柳河三期位于杨柳河二期南面,初步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

【瓯人】 瓯原来是个独立的大民族。瓯、貙、妪等,字源相同,字意相近,即瓯人。据《说文》释义,“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之人。另有释义,瓯即盂,小盆,指陶器。而“貙”乃猛兽图腾之部落,远古商朝时,中原黄帝部落成员,南迁后,善于制造陶器,被称之为瓯人。瓯江流域,风水佳城,风水者,遇水则聚。风光旖旎的八百里瓯江水系,成就了三千年的诸类文明。瓯人南迁至汶山(现武夷 7

山)一带,留下了“建瓯”这个古老的地名。之后,瓯人转辗于瓯江的源头,并顺江而下,定居在瓯江两岸,开始了瓯江流域的文明史,龙泉、云和一带,乃瓯人居住之中心。“瓯冶子” 神祇般的人物,在瓯江的源头开创了铸剑、制陶的悲壮文明史,也在中国大地留下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越绝书》载:楚王命风胡子赴越地,寻欧冶子,令其铸剑。今考,瓯冶子并非一人,而是指:在瓯人中,善于冶炼和制陶的先生,这点,在考古发现中已得到证实。1984年在紧水滩坝址处,清理出土了越国的兵器—公元前475—221年制造寒光夺目的青铜剑2把、铜斧1把。终于,文明走向了最高的形式,瓯人在瓯江的入海口建立了“国家”,即东瓯国。该国虽然仅存54年,但这里的文明依然在土著的瓯江人中传承和发展。温州古称瓯,至今,温州地名沿用瓯语的古音(yu jue)。

【处州小凤凰山】 畲族祖居广东“潮州府”,宋朝开始大量迁徙。《高皇歌》和各地畲族家谱记载,畲民从广东潮州凤凰山出发,经福建的罗源、连江、古田、宁德、福安、福鼎等县住一段时期后,陆续入迁处州各县。据《丽水地区畲族志》调查统计,由福建入迁处州的蓝、雷、钟三姓有35支,主要是迁入云和与景宁,其中迁入云和17支、迁入景宁13支。由福建迁居浙江平阳、瑞安、杭州钱塘等地后再分迁处州的7支,也大多是迁入云和。最早入迁云和的是南 8

宋一支蓝姓,亦是入迁处州蓝姓的最早一支。民国八年(1919)重修,《景宁四格村蓝姓家谱》记载:“蓝姓太祖敬泉公于南宋嘉定十七年甲申岁(1224)七月十六日生,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福建罗源黄庄下迁来丽水小窟村(今云和县云和镇山脚村住,后迁景宁金丘驮磨庵住)”。畲民大量迁入则在明末清初,其间各支族往返分迁十分频繁。据《云和县志》调查统计,云和县畲族8个支族除分迁县内74个大小村庄外,还分迁到处州各县和省内的泰顺、江山、兰溪、建德、余杭、临安、孝丰,以及安徽宁国、福建浦城、建瓯等地。清同治《云和县志》载:“云邑荒田多,赖畲民开垦”。在历史上云和既是畲族的聚居地,也是畲族的集散地,畲族人民把广东潮州凤凰山称为本族的发祥地,而处州畲民将云和当成是他们的旧家,是“处州小凤凰山”。

【汀州人】 明末清初,浙西南山区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政府在地窄人稠、“生齿日繁”的闽汀州府各县招徕大批群众前往开山植靛。自康熙至乾隆年间,长汀、上杭、宁化等县贫困农民掀起了移民浙西南山区的大潮。至乾隆年间,浙南山区的汀州人及其后裔占处州府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云和、遂昌、宣平、汤溪等县,他们的人口接近或超过了本地人口,形成了人口重建。云和县约有“汀州人”两万余,30多个姓氏,分布较广,以紧水滩库区大源、赤石、库北及朱村乡一带居多。“汀州吹打”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汀州府”早已解体,然而千里之外浙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们依然执著呼唤着“汀州人”那温馨而亲切的名字。

【汀州蓝】 在云和县,蓝、雷、钟三姓总人口11824人,其中2373人为汉人,而非畲族,俗称汀州蓝。系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从汀州迁入云和,与同为蓝、雷、钟三姓的畲族不同。汀州蓝、雷、钟三姓在云和虽人数不多,但分部较广。蓝姓,1516人,主要分部在云和镇,紧水滩镇、崇头镇。雷姓418人,主要分部在紧水滩镇、莲塘村岗后、枫桶岗、大岗山、云丰乡等地。钟姓439人,主要分部在栗溪村、龙石、大源乡、徐湖村、田铺村、黄源乡、大垟村等地。

【新安江移民】 1964年3月,因新安江电站建设,浙江淳安县富文公社方家、何家庄、石川、高视、龙泉庄、上岭脚、曹家坞口等村,217户、1098人移民迁入云和县,安臵在小徐、沙溪、梅源、云坛、白垟墩、程宅、高胥、新建、后山、岩下、垟背、沈村、竹坑、过路坟、蛤蟆山等地,形成人口重建。经过多年的融合,移民与安臵地村民呈现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移民通过自身的努力,涌现出一批能人,他们全面参与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外来媳妇】 本世纪以来,大环境变化之故,云和山区的大量适婚女性外出,并嫁至外地,造成适婚男女比例严重 10

失调。另一方面,崇头镇等山区的男青年凭借食用菌培植技术,到全国各地创业,他们从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娶回了媳妇,其它乡镇的男青年则通过已嫁云和的“外来媳妇”介绍,也娶回了外省的媳妇。这种现象已形成规模化。原大湾乡就有来自畲族、拉祜族、侗族、佤族、水族、哈尼族、彝族、苗族、锡伯族、布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120多名外来媳妇。她们不远千里嫁到云和,结婚生子,勤劳致富。在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她们生活安定,幸福扎根在第二故乡。但由于民族的差异性较大,大批量的成婚,可能会造成人种结构变化过快的问题。

11

二 : 云和县综合篇

云和综合篇

【云和县】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丽水市的地理中心。[www.61k.com]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19′之间,与北京同经度,与珠穆朗玛峰同纬度。东邻莲都区,西倚龙泉市,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接松阳县,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8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交通便捷,属杭州四小时交通圈内,电力充沛,投资环境优越。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城”,“山水家园、童话世界”是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定位。

该县辖3个镇、3个乡(其中2个畲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共168个行政村,现有户籍人口11.28万,常住人口11.16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该县是重点移民地区,境内有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玉溪等库区动迁移民2万余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 县域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抗日战争时期乃浙江省临时省会,1835年,红军挺进师迂回于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根据地县”。

该县域人居历史悠久,马鞍山、蛮虎山、狮山出土的石镞、石锛、陶罐等,可追溯人居历史至商周。紧水滩出土的战国铜剑、铜斧可表公元前四百年的文明。

1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明朝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两乡之半建县,故名云和县。(www.61k.com)又有云和之地名源于“琴瑟乐器”之说,《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李周翰注:“云和,瑟也。” 唐李白《寄远》诗之一:“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元倪瓒《昼寄王云浦》诗:“邀我江亭醉三日,凤笙鸾吹拂云和。” 明薛素素《临江仙》词:“自抱云和弹一曲,曲终还拟湘灵,风前泪眼几时晴。”

明嘉靖元年(1522),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臵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阁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嘉庆十三年(1808)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 ”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臵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民国十四年(1925)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十六年(1927)五月解散。同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十七年(1928),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十九年(1930),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 2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省临时省会所在地。(www.61k.com] 新中国成立后,县治所在地为城关镇(即云和镇)。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

【云和县衙】 自明景泰三年(1452)臵县以来,历经水火兵燹,县公署(政府)地址五易其位,变幻沧桑。初臵县时,在鲤鱼山南拆古寺基鼎建门墙衙宇,六曹房舍。弘治十六年(1503)予以修缮。嘉靖元年(1522)增建。万历三十七年(1609)坏于水,重建。崇祯十七年(1644)又毁于火。康熙《云和县志》载:“县设在凤凰山麓元和乡,历故名二百年无改。”清顺治三年(1646),县署移于县前铺朝阳坊,租赁民屋。乾隆三十四年(1769)曾做修理。嘉庆十二年(1807)五月毁于火,重作修葺。县署设此亦达164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县署移于眠犬山麓(即鲤鱼山西北端)。清同治《云和县志》载:“云和县治在眠犬山麓,中为治事厅,厅左为库房,右为承发房,东廊为吏、户、礼科房,西廊为兵、刑、工科房,前为仪门。门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狱。前为大门,厅后为穿堂,堂东为花厅,又东为厨房,堂后为内宅。”清末,县署移建于鲤鱼山南官仓弄东(今新建路),由咸丰拨贡王士鈖设计,有108间,36个天井,72对门窗,布局合理,颇具规模。直至1958年5月为历代县治驻所,长达近百年。现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位于县城东 3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北隅,1960年4月动工。(www.61k.com]1961年4月竣工。办公大楼系砖木混合结构,门厅式正堂三楼附左右两厢二楼,建筑面积3192.67平方米。主楼两侧前方各建一座副楼,东副楼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516.33平方米。西副楼系二层泥木结构,建筑面积1009.6平方米。近年新建县委大楼。院内混凝土道路纵横,绿树成荫,名花四季飘香,环境优雅。

【省会云和】 1942年5月28日,日寇发动浙东事变,兴师十万,兵分三路,会攻衢州。金华、兰溪首先陷落,省府机关从永康方岩撤到云和,日寇跟踪而来。6月24日丽水沦陷、8月2日松阳陷落,这期间云和接连惨遭轰炸,省会机关喘息未定,又向景宁、泰顺逃散。至8月28日松阳、丽水相继克复,省军政机关陆续回迁,会集云和。从此云和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至1945年日寇投降,首尾达四年。云和山城,顿时超常发展,离城十里以内,大小村庄、祠堂、庙宇、人家,全都成为省府机关的办公处。省会到云和,虽然山城带来重负,但也给世外桃源式的山城带来新的气息,带来科学文化。《东南日报》、《正报》在云和出版;享誉全国戏剧界的名流常来此演出;著名书画家常举行书画展,唐寅、文徵明、八大山人等墨宝也时有展出;英士大学、建国中学、浙江联师等迁入,云和人才辈出;云和籍有诸多有识之士进入省级机关,成为有史以来从政之黄金期;建成时为先进的瓦窑水电厂;于瓦窑山背建造了复兴馆;徒增浙江省 4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纺织厂、浙江省难民工厂等企业,产业工人猛增。[www.61k.com]进步思想影响山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农,逐步觉醒。

【中国木制玩具城】 1993年,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木制玩具城”的构想。同年,中共丽水地委宣传部长徐仁俊在考察云和发展情况时,指出:“云和应该成为中国木制玩具城”。1994年,县委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创建“中国木制玩具城”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来自中国木制玩具城的报道》。共青团云和县委在《云和导报》、《丽水青年报》上刊登征稿启事,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木制玩具城”的城徽、城标。同年2月,通过民盟云和支部的联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先生欣然为云和题词“中国木制玩具城”。1996年底,云和县工贸实业公司董事长魏文华先生捐资90万元,在云和城东、城西的丽浦线上,修建两座“中国木制玩具城”城门。1998年5月30日至6月5日,中国首届玩具节在上海浦东举行,县政府组织18家玩具企业,带着上千个产品参展,并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宣传活动,黄浦江畔响起了云和 “中国木制玩具城”之声。之后,全县以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科学全面推进“中国木制玩具城”的创建,使云和木制玩具区域块状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木制玩具产业集群,形成了产品研发、玩具制造、原辅料生产、现代信息综合服务、配套物流、内外贸易、文化传媒等内容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2003年9月,国家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云和 5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为“中国木制玩具城”,“中国木制玩具城”从此蜚声海内外。(www.61k.com]至2010年,云和有注册的木制玩具企业745家,从业15194人,年产值22亿元,产品远销欧美各国。

【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 2010年1月11日,云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云和县工作的基本定位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小县大城”核心战略,明确“产业升级、城市提升、城乡统筹”三大战略任务,努力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其主要目标是:城市提升要彰显“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特色。充分利用县城“三山(凤凰山、狮山、南山)三溪(浮云溪、安溪、黄溪)”的独特山水资源,把山水整合起来,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山水特色,以木制玩具文化创意为支撑,使整个城市风格设计等服从服务于童话文化主题的塑造。把南城的拓展作为童话休闲旅游城打造的核心区,按照一个5A级的景区来谋划,以文化和特色来彰显,把整个县城建设成一个高品质、高等级的景区,实现“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合一”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始终坚持以产业为首,致力于童话主题文化的挖掘提炼、产业延伸融合,坚持宜商、宜游、宜居三位一体,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县级单位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童话休闲旅游城。

【椤林】 云和古地名。椤为云和本地山地普遍生长的一种树木(非南方桫椤),树型挺拔,像稻草垛,顶尖,树高 6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可达10米,树叶类似于柏树,有“松身柏叶”之说,多在庙宇殿堂等外围种植,象征高贵、常青,也有在坟墓头种植。[www.61k.com)宋初以此地多椤木故名。椤又称括木,括苍山为浙江省东南部名山,因山上多括木,山色苍翠,故名。丽水旧称括苍、括州。

【箬溪】 云和古地名。箬为一种小型竹子,叶大而宽,又可用来包棕子,还可制作箬竹、箬笠、箬帽、箬席等。云和山间多箬叶,黄溪两岸因箬叶众多,故黄溪又称箬溪。从古自今,云和镇又称为箬溪镇,1929-1950年,有正式建制镇为箬溪镇。古有箬溪书院、箬溪小学等。现白垟墩村有自然村名为箬溪村。

【杨柳河】 原为浮云溪南岸的地名,现为工业园区。2005年8月,杨柳河开发工程正式启动。杨柳河一期规划面积723亩,二期工程总规划用地161公顷,杨柳河三期位于杨柳河二期南面,初步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

【瓯人】 瓯原来是个独立的大民族。瓯、貙、妪等,字源相同,字意相近,即瓯人。据《说文》释义,“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之人。另有释义,瓯即盂,小盆,指陶器。而“貙”乃猛兽图腾之部落,远古商朝时,中原黄帝部落成员,南迁后,善于制造陶器,被称之为瓯人。瓯江流域,风水佳城,风水者,遇水则聚。风光旖旎的八百里瓯江水系,成就了三千年的诸类文明。瓯人南迁至汶山(现武夷 7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山)一带,留下了“建瓯”这个古老的地名。(www.61k.com)之后,瓯人转辗于瓯江的源头,并顺江而下,定居在瓯江两岸,开始了瓯江流域的文明史,龙泉、云和一带,乃瓯人居住之中心。“瓯冶子” 神祇般的人物,在瓯江的源头开创了铸剑、制陶的悲壮文明史,也在中国大地留下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越绝书》载:楚王命风胡子赴越地,寻欧冶子,令其铸剑。今考,瓯冶子并非一人,而是指:在瓯人中,善于冶炼和制陶的先生,这点,在考古发现中已得到证实。1984年在紧水滩坝址处,清理出土了越国的兵器—公元前475—221年制造寒光夺目的青铜剑2把、铜斧1把。终于,文明走向了最高的形式,瓯人在瓯江的入海口建立了“国家”,即东瓯国。该国虽然仅存54年,但这里的文明依然在土著的瓯江人中传承和发展。温州古称瓯,至今,温州地名沿用瓯语的古音(yu jue)。

【处州小凤凰山】 畲族祖居广东“潮州府”,宋朝开始大量迁徙。《高皇歌》和各地畲族家谱记载,畲民从广东潮州凤凰山出发,经福建的罗源、连江、古田、宁德、福安、福鼎等县住一段时期后,陆续入迁处州各县。据《丽水地区畲族志》调查统计,由福建入迁处州的蓝、雷、钟三姓有35支,主要是迁入云和与景宁,其中迁入云和17支、迁入景宁13支。由福建迁居浙江平阳、瑞安、杭州钱塘等地后再分迁处州的7支,也大多是迁入云和。最早入迁云和的是南 8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宋一支蓝姓,亦是入迁处州蓝姓的最早一支。(www.61k.com]民国八年(1919)重修,《景宁四格村蓝姓家谱》记载:“蓝姓太祖敬泉公于南宋嘉定十七年甲申岁(1224)七月十六日生,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福建罗源黄庄下迁来丽水小窟村(今云和县云和镇山脚村住,后迁景宁金丘驮磨庵住)”。畲民大量迁入则在明末清初,其间各支族往返分迁十分频繁。据《云和县志》调查统计,云和县畲族8个支族除分迁县内74个大小村庄外,还分迁到处州各县和省内的泰顺、江山、兰溪、建德、余杭、临安、孝丰,以及安徽宁国、福建浦城、建瓯等地。清同治《云和县志》载:“云邑荒田多,赖畲民开垦”。在历史上云和既是畲族的聚居地,也是畲族的集散地,畲族人民把广东潮州凤凰山称为本族的发祥地,而处州畲民将云和当成是他们的旧家,是“处州小凤凰山”。

【汀州人】 明末清初,浙西南山区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政府在地窄人稠、“生齿日繁”的闽汀州府各县招徕大批群众前往开山植靛。自康熙至乾隆年间,长汀、上杭、宁化等县贫困农民掀起了移民浙西南山区的大潮。至乾隆年间,浙南山区的汀州人及其后裔占处州府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云和、遂昌、宣平、汤溪等县,他们的人口接近或超过了本地人口,形成了人口重建。云和县约有“汀州人”两万余,30多个姓氏,分布较广,以紧水滩库区大源、赤石、库北及朱村乡一带居多。“汀州吹打”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 9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www.61k.com]“汀州府”早已解体,然而千里之外浙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们依然执著呼唤着“汀州人”那温馨而亲切的名字。

【汀州蓝】 在云和县,蓝、雷、钟三姓总人口11824人,其中2373人为汉人,而非畲族,俗称汀州蓝。系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从汀州迁入云和,与同为蓝、雷、钟三姓的畲族不同。汀州蓝、雷、钟三姓在云和虽人数不多,但分部较广。蓝姓,1516人,主要分部在云和镇,紧水滩镇、崇头镇。雷姓418人,主要分部在紧水滩镇、莲塘村岗后、枫桶岗、大岗山、云丰乡等地。钟姓439人,主要分部在栗溪村、龙石、大源乡、徐湖村、田铺村、黄源乡、大垟村等地。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新安江移民】 1964年3月,因新安江电站建设,浙江淳安县富文公社方家、何家庄、石川、高视、龙泉庄、上岭脚、曹家坞口等村,217户、1098人移民迁入云和县,安臵在小徐、沙溪、梅源、云坛、白垟墩、程宅、高胥、新建、后山、岩下、垟背、沈村、竹坑、过路坟、蛤蟆山等地,形成人口重建。经过多年的融合,移民与安臵地村民呈现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移民通过自身的努力,涌现出一批能人,他们全面参与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外来媳妇】 本世纪以来,大环境变化之故,云和山区的大量适婚女性外出,并嫁至外地,造成适婚男女比例严重 10

云和县 云和县综合篇

失调。[www.61k.com]另一方面,崇头镇等山区的男青年凭借食用菌培植技术,到全国各地创业,他们从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娶回了媳妇,其它乡镇的男青年则通过已嫁云和的“外来媳妇”介绍,也娶回了外省的媳妇。这种现象已形成规模化。原大湾乡就有来自畲族、拉祜族、侗族、佤族、水族、哈尼族、彝族、苗族、锡伯族、布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120多名外来媳妇。她们不远千里嫁到云和,结婚生子,勤劳致富。在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她们生活安定,幸福扎根在第二故乡。但由于民族的差异性较大,大批量的成婚,可能会造成人种结构变化过快的问题。

11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 : 中班健康综合活动:露齿的微笑

活动目标:1、通过此活动,要幼儿知道牙齿的用途,怎样保护它,从而体会到牙齿健康很重要。
2、发展幼儿小肌肉及手眼协调的能力,培养幼儿剪贴技能。
活动准备:1、粘有唇形的纸板,剪刀(与幼儿人数相等)。
2、长条形画线的纸若干(背面巾有胶条)。
3、挂图两张,装垃圾的小盒四个。
活动过程:
一、 教师引出课题
教师用优美简单的语言指出“露齿的微笑”真的很美。
二、 讨论牙齿
1、牙齿很重要,我们用它做什么?
(吃饭、撕咬食物、咀嚼食物、帮助发音等)
2、如果没有牙齿会怎样?
(食物不能咀嚼碎、你会生病、会胃痛;没有牙齿说话会不清晰;你的脸会不美丽,会变形等)
3、怎样保护牙齿;
注意少吃甜的东西
早晚要刷牙常涑口
换牙期不要用手乱摸牙,等等
三、 美劳活动:露齿的微笑
1、 出示我“露齿的微笑”,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演示剪贴的方法:
要求粘的牙齿要像你的牙齿一样坚固,请你按住后在心里数1、2、3、
要整齐
不要放到外面会很难看
3、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取出典型作品简单小结
自然结束
美丽整齐的
歪的、龋齿的上医院治疗
延伸活动:我们都希望有美丽的露齿的微笑,请幼儿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小妹妹、小弟弟们听,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小弟弟、小妹妹们看。

四 : 中班健康综合活动:露齿的微笑

教师:李宏   活动目标:1、通过此活动,要幼儿知道牙齿的用途,怎样保护它,从而体会到牙齿健康很重要。2、发展幼儿小肌肉及手眼协调的能力,培养幼儿剪贴技能。   活动准备:1、粘有唇形的纸板,剪刀(与幼儿人数相等)。2、长条形画线的纸若干(背面巾有胶条)。3、挂图两张,装垃圾的小盒四个。   活动过程:   一、 教师引出课题教师用优美简单的语言指出“露齿的微笑”真的很美。   二、 讨论牙齿   1、牙齿很重要,我们用它做什么?(吃饭、撕咬食物、咀嚼食物、帮助发音等)   2、如果没有牙齿会怎样?(食物不能咀嚼碎、你会生病、会胃痛;没有牙齿说话会不清晰;你的脸会不美丽,会变形等)   3、怎样保护牙齿;注意少吃甜的东西早晚要刷牙常涑口换牙期不要用手乱摸牙,等等三、   美劳活动:露齿的微笑   1、 出示我“露齿的微笑”,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演示剪贴的方法:要求粘的牙齿要像你的牙齿一样坚固,请你按住后在心里数1、2、3、要整齐不要放到外面会很难看3、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4、 取出典型作品简单小结自然结束美丽整齐的歪的、龋齿的上医院治疗延伸活动:我们都希望有美丽的露齿的微笑,请幼儿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小妹妹、小弟弟们听,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小弟弟、小妹妹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