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元称为晶胞。NaCl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元称为晶胞。NaCl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已知FexO晶体晶胞结构为NaCl型,由于晶体缺陷,x值小于1。测知FexO晶体密度ρ为5.71g/cm3,晶胞边长为 4.28×10-10m。(铁相对原子质量为55.9,氧相对原子质量为16)求 |
![]() |
(1)FexO中x值(精确至0.01)为_____________。 (2)晶体中的Fe分别为Fe2+、Fe3+,在Fe2+和Fe3+的总数中,Fe2+所占分数(用小数表示,精确至 0.001)为___________。 (3)此晶体化学式为___________。 (4)Fe在此晶体中占据空隙的几何形状是___________(即与O2-距离最近且等距离的铁离子围成的空间形状)。 (5)在晶体中,铁元素的离子间最短距离为________m。 |
(1)0.92 (2)0.826 (3)19FeO·2Fe2O3 (4)正八面体 (5)3.03×10-10 |
考点:
考点名称: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离子间通过离子间结合而形成的晶体,熔点较高、沸点高,导热性、延展性不良,固态不导电、熔融或溶于水导电,脆而硬,如:NaCl
晶体的基本类型与性质:
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晶体的组成微粒与微粒间作用力来判断
离子晶体的组成微粒是阴、阳离子,微粒间作用力是离子键;原子晶体的组成微粒是原子,微粒间作用力是共价键;分子晶体的组成微粒是分子,微粒间作用力是分子间作刚力;金属晶体的组成微粒是金属阳离子和自南电子,微粒间作用力是金属键。
2.依据物质的分类判断
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等)、强碱(如NaOH、 KOH等)和绝大多数的盐是离子晶体。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石墨、品体硅、晶体硼以外)、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除SiO2以外)、酸、绝大多数有机物 (除有机盐以外)都是分子晶体。常见的属于原子晶体的单质有金刚石、晶体硅、晶体硼、晶体锗等,常见的属于啄子品体的化合物有碳化硅(SiC)、氮化硅(Si3N4)、氮化硼(BN)、二氧化硅(SiO2)等。金属单质与合金是金属晶体.
3.依据晶体的熔点判断
离子晶体熔点较高,常在几百至一千摄氏度。原子晶体熔点高,常在一千至几千摄氏度。分子晶体熔点低,常在几百摄氏度以下至很低的温度。金属晶体的熔点范围最广,钨的熔点比部分原子晶体还要高,汞的熔点比部分分子晶体还要低。
4.依据导电性判断离子晶体水溶液及熔化时能导电、原子晶体一般为非导体。分子晶体为非导体,但分子晶体中的电解质溶于水,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形成自由离子也能导电。金属晶体是电的良导体。
5.依据硬度和机械性能判断
离子晶体硬度大(或硬而脆);分子晶体硬度较小;原子晶体硬度大;金属晶体多数硬度大,但也有较小的,具有延展性。
二 : 半规管:半规管-位置结构,半规管-功能
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是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包括椭圆囊(utricle)、球囊(saccule)和三个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加速运动。壶腹嵴的构造与囊斑相似,其不同处为毛细胞顶端的纤毛束较长,并包埋于高帽状的胶质性的终帽(也称盖帽)内,其中无耳石,但终帽与嵴上皮之间有一微细的腔隙,此腔隙与毛细胞的纤毛活动有关。当终帽向一侧移位,即当水平管内淋巴流向壶腹和垂直管内淋巴流出壶腹而导致终帽弯曲时,冲动发放增加;当向相反方向移位时,发放就减少。
半规管_半规管 -位置结构
半规管结构图半规管前庭器官都是膜质管道,和蜗管一样因构造曲折繁复,有膜迷路之称。管道中充满内淋巴,其外面的骨迷路和外淋巴起着保护作用。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内耳前庭腔内。它们的前面为耳蜗,后面为三条半规管。两囊之间有短管相通,半规管与耳蜗又分别与两囊相连通,所以膜迷路各部分之间的内淋巴是相通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囊壁上,各有1个直径为2毫米多、加厚的小区域,称为囊斑(macula)。囊斑也称位觉斑,由一层结缔组织、一层上皮和耳石膜组成。耳石膜复盖在囊斑上皮层表面,为一层厚的蛋白样胶质膜,它的浅层含有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晶体,称为耳石(otolith),所以椭圆囊和球囊也称耳石器官。囊斑上皮内含有毛细胞及支持细胞2种细胞。毛细胞为感觉上皮细胞,夹在支持细胞之间,其底部为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的周围突所包绕。毛细胞的顶端有一束纤毛伸入至耳石膜内。三条半规管(外半
规管、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互成直角,代表空间的3个面。外半规管又称水平半规管,当人直立时,它和地面成30°角,如头部向前倾30°,则它恰与地面平行。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又称垂直管,与地面成垂直关系。每管均有一端略膨大,称壶腹(ampullae)。壶腹内一侧粘膜增厚,并向管腔内突出,形成1个与管长轴相垂直的壶腹嵴。壶腹嵴的构造与囊斑相似,其不同处为毛细胞顶端的纤毛束较长,并包埋于高帽状的胶质性的终帽(也称盖帽)内,其中无耳石,但终帽与嵴上皮之间有一微细的腔隙,此腔隙与毛细胞的纤毛活动有关。壶腹嵴毛细胞的基部也被前庭神经节细胞周围突的末梢所包绕。
半规管_半规管 -功能
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为耳石的重力。因此,它们是提供与地心引力有关的头
部方位(倾斜度)的信息的,也因直线加(减)速运动而兴奋。头部处于正常位置时,耳石与毛细胞间呈一定的压力关系。头部位置改变时,两者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也发生改变,耳石就不同程度地牵拉毛细胞的纤毛,从而刺激了毛细胞。毛细胞兴奋后,冲动经前庭神经传至前庭神经核,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的变化,维持了身体平衡。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加速运动。在头旋转时,内淋巴因惰性而向与旋转相反的方向移位,终帽随之弯曲变形,这就间接地刺激了毛细胞及其基部的前庭神经末梢。电生理研究表明:当头部在静位状态下,终帽内的神经末梢发放一定的冲动。当终帽向一侧移位,即当水平管内淋巴流向壶腹和垂直管内淋巴流出壶腹而导致终帽弯曲时,冲动发放增加;当向相反方向移位时,发放就减少。旋转在等速持续进行时,发放开始时与加速度时相同,以后逐渐恢复到原先水平,而旋转突然停止时(减速运动),则终帽也受到移位,但方向与开始时相反。虽然内淋巴移位在3秒内即停止,而终帽却要25~30秒钟才回到静息状态,此时,人会有1种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感觉。
三 : 内能的单位是______,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______(选
内能的单位是______,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它们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可以用能量转移的多少或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内能的变化,内能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同时,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 故答案为:焦耳;增大. |
考点:
考点名称:内能的概念定义:定义 | 微观 | 宏观 | 量值 | |
分子的动能 | 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运动着的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与温度有关 | 永远不等于零 |
分子的势能 | 物质的分子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量 | 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 可能等于零 |
物体的内能 |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 分子永远在运动和分子间存存作用力 | 与分子数及温度、体积有关 | 永远不等于零 |
影响内能的因素:
(1)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最主要的因素,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大,物体的内能还受质量、材料、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2)物体的内能跟质量有关。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3)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存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休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4)同一物质,状态不同时所具有的内能也不同。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定义 | 存在情况 | 研究对象 | 相关因素 | 改变大小的方法 | |
机械能 | 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 可以为零 | 宏观物体 | 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量 | 做功 |
内能 |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不能为零,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 微观粒子 | 质量、状态、温度等 | 做功、热传递 |
理解物体内能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内能,更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2)任何物体存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3)内能具有不可测性。只能比较物体内能的大小,不能确定这个物体具有的内能究竟是多少,因为内能是物体的所有分子具有的总能量,宏观量度比较困难。
0℃的物体有无内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我们易误认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物体内部由分子组成,且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由于运动永不停息,所以内能永不为零。由于运动杂乱无章,速率有大有小,无法准确描述某一个分子运动速率,所以描述其运动快慢、动能大小时可用是否激烈等词语,比较科学的描述是平均速率、平均动能。 温度越高,反映了分子运动更激烈,平均动能越大。温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程度的体现。物体分子运动更激烈和物体温度更高,是同一个意思。
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反映在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和分子距离上。当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距离发生变化时,宏观上会发生物体物态和体积的变化。但体积变化并不显著,我们往往考虑不多,更多时候,还是从物态去判断分子势能。
在物态变化时,分子势能的变化具有一个特点——突变。例如,0℃的冰化成0℃的水,虽然温度没变,分子动能没变,但由于融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吸收的能量用于增加分子势能,故此,我们说,分子势能是增加的,内能是增加的,而温度不变。考点名称: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条件: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
(3)热传递方向: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4)热传递的结果: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持续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注意:
(1)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而不是传递温度,更不是传递某种热的物质。
(2)热传递是把内能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不是由内能多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注意:做功不一定都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做功是否一定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改变,这要看物体消耗的能量是否转化为物体的内能。如举高物体时,做功所消耗的能量变成了物体的势能,并未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所以物体的内能就没有改变。如何区别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即内能的变化是由于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引起的,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则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物体内能减小。
如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图甲)棉花燃烧表明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了,也就是说,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了。在这一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弯折处就会发热(图乙),表明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铁丝的内能增大,铁丝内能的增大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