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欣赏
陈丹青自幼喜欢画画,他的油画作品有哪些呢?下面由我们带来的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欣赏,欢迎欣赏!
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欣赏图1:
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欣赏图2:
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欣赏图3:
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欣赏图4:
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欣赏图5:
陈
二 : 陈衍宁油画人物欣赏
转自:网易 - 李梨的日志陈衍宁:1945年生,广东博罗人。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於广州美院油画系。1971年至1985年先後在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广东画院从事绘画创作。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於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1987年和1989年美国韩夫纳画廊曾为他在纽约举办了两次成功的个人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擅长油画。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此後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籹肖像。与汤小铭合作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油画《渔港新医》参加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美展,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镜》由美国俄克拉荷马艺术学院收藏。出版有《陈衍宁画集》、《陈衍宁作品集》、《陈衍宁油画选》等。

陈衍宁 1999年 新蕾 尺寸:164×123cm
该幅画作《新蕾》创作于1999年,画面上天真甜美的小女孩半遮半掩的站在芭蕉树下,眼神如此纯洁透明,未经世事的淳朴,就像一颗未经琢磨的宝石,但是早已在阳光下奕奕生辉。画家细腻的心思,充满着对生活美好的赞叹,在巨大的画面中营造了一个远离嘈杂世间的天地,有绿色的芭蕉,小狗的欢叫,可以赤脚玩耍……让人在这美好的世界中沉迷,久久不愿离开。

陈衍宁 1976年作 小花 陈衍宁 1976年作 小花
陈衍宁最善于在平凡的题材中表现他高超的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小花》是陈衍宁早年创作的人物作品,画面的光影变化强烈,但经过娴熟的绘画技巧显得柔和而内敛,山区少女淳朴的微笑,手中的野花正是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的热爱与憧憬。

陈衍宁 故乡梦 尺寸:75×101cm


陈衍宁 送学员

陈衍宁 马克思与恩格斯

陈衍宁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陈衍宁 少女 尺寸:76×101cm

陈衍宁 拾红棉 尺寸:60×76cm

陈衍宁 拉小提琴的人 尺寸:58×88cm


陈衍宁 1977年作 点收
《点收》创作感言人的因素第一,武器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这是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历史缩影。为纪念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而作。(1977年画于广州)—陈衍宁

起义者 1981年




陈衍宁 金发少女




陈衍宁 1983年作 黎族少女 尺寸:84×74cm

陈衍宁 1970年作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妇女主任素材之一



陈衍宁 2005年作 日当午 尺寸:147×177cm



陈衍宁 水上人家

1.《榕树下的小女孩》 2.《沙田之家》






陈衍宁 白藤湖上 138×100cm
《白藤湖上》是陈衍宁早期的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油画珍品。纯熟的技法和坚实的造型能力一直是陈衍宁油画作品的最突出特点,而《白藤湖上》作为陈衍宁赴美之前留在国内的最具收藏价值的代表作之一,非常充分的说明了画家对新古典主义绘画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运用。这幅作品曾经一直放在陈衍宁母亲位于广州的家中,可谓陈衍宁的“看家之作”。画面刻画了三个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少年形象,画家对人物动态和表情的捕捉赋予了人物一种真切的生命气息,给人呼之欲出的真切质感。从叙事性的角度讲,画面表现的场景是南方水网地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处日常生活场景,但是凝视这件作品却可以给人一种非常激动的心理感受,这便是真实感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这种真实是建立在艺术家对人物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场景的精心设计基础之上的。画家捕捉到的这一个情景定格,以及人物面对观众的这一瞬间将一个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童年记忆画卷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这种记忆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任何的减退的,但却又是渐行渐远的。作品的构图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吻合,构图对主题的诠释丝丝入扣。三个天真无邪的儿童略成直线型依次排列在画面远景、中景和前景处,中间的男童手中撑着竹竿,两只小舟正在驶离观众,似乎再多加一竿,他们就会离开观众的镜头,驶向画面上方的画框之外。画家设下的这一定格是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挽留和无奈,从这一角度上讲,《白藤湖上》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俗画了,它被画家有意或无意的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而这便是用金钱无法衡量和须臾留存的弥足珍贵的美好童年时光。


(李梨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收藏)

陈衍宁的艺术真正跨越了文化与历史,蕴涵一种宇宙的永恒的信息。他从未接受过在他青年时代一度奉行的无个性抽象派艺术的诱惑,一直坚持民族传统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今天,写实主义已为美术界重新接受,并在众多方面向美术爱好者再现其恒久的魅力。他的写实带着一种敏感,一种对于表现浪漫主义世界观特微的敏感。而他对光与透视的无懈可击的处理,他那具有震撼力与想象力的构图,以及他对所绘客体神韵的洞悉力,都在告示人们:这是一种坚实完美的审美结合,一个跨越空间的视界。
——摘自丹尼斯·韦曼《陈衍宁—跨越文化的世界》(美)
三 : 陈丹青:同学刘溢油画难以解读的情境
陈丹青:同学刘溢油画难以解读的情境刘溢机灵,而且大胆。[www.61k.com]他和杨飞云、施本铭、夏小万同班,是我的美院老同学。现在他要我给出评论,实在很难,等于要我画出像他那般精准的细节,我做不到。以我的揣度,刘溢的动机并不来自情色,而是源于绘画的野心——他不愿像他同班同届的老同学那样,仅仅描绘静止的课堂式人体,不愿仅仅画中国的女子; 70年代末,第一幅描绘文革而迅即著名的画——几个迷茫的武斗者坐在画面上——是四川高小华于1979年完成的《为什么》。其实,还要更早,北京的刘溢已经画出一幅几乎同样的画,我记得画中墙面上被撕碎的革命标语,一片猩红色。刘溢机灵,而且大胆。他和杨飞云、施本铭、夏小万同班,是我的美院老同学。三十二年前,1978年,假如我没记错,深冬的夜里,忽然,刘溢窜到我与孙景波的宿舍,拎着那幅刚画好的画给年纪大的学生看。其时他正当二年级,好年轻的一张脸,轮番瞧着我们,期待回应,而大家不知如何回应——做得太早的事总归令人茫然而失语,我猜刘溢自己也不明白怎会弄出这么一幅画,然而以他当时的年龄,早已见过文革时期满街标语的猩红色,待进了油画班,可就抹开颜料,画起来。此后风动一时的“伤痕绘画”,不见刘溢。他去干了什么?将近二十年后,我在哪份中国艺术杂志上见到一幅令我吃惊的画:五位全身赤裸的西洋女子挤在屋子里,做出各种既非情色,亦非正常的动作,整个画面似乎有着什么情节,介于插图放大和电影镜头的停格之间。查看作者的名姓:刘溢——这就是那位美院同学吗?这就是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吗?其时我人在纽约。他还是那么大胆:画中有位女子的性器画得好生清晰,犹如花朵,虽然我早已见惯美国的裸女照片,但刘溢的手笔仍使我看得心惊肉跳;他也还是带着那份机灵:每位女子的四肢与身段画得有姿有势,不肯让一条腿或一只手闲着。但我最为惊异的是,刘溢这么能画!他显然运用照片,可是这般精准细腻的刻画绝对是一种本领——诸位明鉴,中央美院七七届油画本科生日后都是写实绘画的顽强竞技者,而且各占一份主题:杨飞云的中国式古典女体、施本铭的当代肖像、王沂东的红衣村姑、夏小万那些痛苦狰狞的男人体……而刘溢笔下一个又一个西方女子(绝大多数裸体或半裸体,间或是一两位中国姑娘,当然,也几乎衣不遮体,正好露出男人们最想看见的某一截肉身)与他同班同行的画一样,都在证明着难以辩驳的写实能力,主要是,刻画能力。在刘溢画中,依我看,还多出两种能力——迄今我想不
刘溢 陈丹青:同学刘溢油画难以解读的情境
出准确的词定义这种能力——就是:戏剧性的表情,以及,难以解读的情境。(www.61k.com]如今我已见过多于30幅以上的刘溢作品。他那些挑衅的、戏虐的情色内容不再那么令我惊异,而转为介于钦佩和困惑之间的审视:显而易见,在他手中没有一件作品是敷衍的、马虎的,没有一个局部刻画是他难以胜任的,换句话说,他运用技艺犹如游戏,当然,是相当认真的游戏。对应于冷静细致的写实技巧,同时,刘溢沉迷于大量幻象——是幻象,而不是主题——并赋予这幻象各种复杂的剧情。我不确定他是着迷于这类自己编撰的剧情,还是剧情的绘画效果,在他画中,二者都很夺目,过于夺目,以至我总是很难决定被哪一部分吸引:是他的画艺?还是这画艺描述的剧情?那些女子除了种姓的差异(或西洋,或中国),大致是无身份的,不带有任何可辨识的文化背景与现实感;他所营造的情境也刻意抹去任何时代或国家的标记,虽然充满物质细节——当然,所有细节在他笔下都画得真实可信——但只是围绕人物的道具,营造气氛,并不陈述剧情。看来刘溢不想诱导读者进入他的剧情,而是制作炫目而美丽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很难归类。它不是超现实主义:达利式的、玛格丽特式的、藉里珂式的超现实主义,多少指向隐喻,但在刘溢这里,看似隐喻的部分也被抽离上下文,与超现实主义得以展开的哲学、文学或神话渊源,并无干系;它更不是现实主义的,因作者与他笔下的女子完全不发生现实关系,毫无疑问,他非常想要画出这样的女子,但不是出于爱欲或性幻想——他不爱他的角色,也不想认识她们。我认识刘溢,他是我的老同学。现在他要我给出评论,实在很难,等于要我画出像他那般精准的细节,我做不到。以我的揣度,刘溢的动机并不来自情色,而是源于绘画的野心——他不愿像他同班同届的老同学那样,仅仅描绘静止的课堂式人体,不愿仅仅画中国的女子;他深知裸女是西方绘画的符号,但他又不满足这一古老符号的因袭,不愿重复文艺复兴或巴洛克的裸女传统——初生的维纳斯、入浴的苏珊娜、或者,与半人半兽的“森林潘”相偕起舞的美人——如许多矢志于创新的后文革画家,他渴望画出既接近西方表象(藉此抹去一个中国画家的区域性文化身份),又是全新的、未被尝试的画(藉此实现一个中国写实画家向往的现代感)。这时,他的姿态化的、被消除文化属性的裸女,他的国籍不明的画面,他的耸动而难解的戏剧性,便似乎是可解释、可领会、可欣赏的。犹如西方当代时尚摄影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想象力,刘溢的情色裸女并不意在
刘溢 陈丹青:同学刘溢油画难以解读的情境
情色,而在传达一种近于挣扎的形式的想象,这种想象无意指向任何意涵或世俗激情,而是,将这挣扎的想象竭力美化、技术化、非现实化,构成一组空洞而富丽,并不断自我繁殖的幻象。[www.61k.com]以上分析也许完全错了:我愿换一种说法——刘溢真的是在编织剧情,他的剧情确实源自性幻想:那是一种关于写实技能的性幻想。在表面上,如我们所见,这些幻想全是肉身与表情,但当刘溢画出每一表情与肉身之时,他愉快地目击自己的才能。这种巨细无遗的刻画才能必须伴随怪异的想象,以便证实:他并不仅仅只是善于刻画。2010年12月写在北京
四 : 罕见的陈丹青速写作品 人物刻画得竟如此个性
(来源:墙报)
陈丹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