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二 : 《南州六月荔枝丹》研读方案
一、让学生阅读、熟悉、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写作特色二、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布置阅读研究的任务
第一组: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 第二组:本文引用方法的运用; 第三组:科学小品的特色; 第四组: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 要求:尽量掌握文中有关本组问题的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总结出相关结论。
三、指导研读方法
在全面理解基础上,针对自己负责的专题,在课文里勾画圈点,抓住关键语句、典型例证,概括要点,摘录内容,然后适当分类,进行分析综合,整理成发言提纲后进行研谈。
四、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五、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研读成果
1.说明顺序
从篇到段依次为设疑(回忆)—解疑(介绍)—建议(展望);实—虚,主—次,表—里,此—彼,先—后;过去—现(www.61k.com)在—将来;一般—特殊,整体—部分;上—下等等。
分类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综合顺序。
体会:最便于把事物说清楚说准确的顺序就是最好的顺序;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配合使用;顺序应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条理,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顺序服务于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
2.引用的说明方法
全文不下20次的引用按不同标准可作如下分类。
按引用内容分为:诗句、文句、故事传闻、文献资料、民俗谚语等;按所引内容性质分为:科学性的、文学性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等;按引文的位置分为:标题,在段落的要点句、中心句后,同阐述文字结合,用举例、数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为:全引、摘引、明引、暗引、意引等;按作用分为:比喻描写性、对比说明性、举例考证性等;按来源分为:来自史籍的,来自科研成果的,来自调查材料的,来自现实的等。
体会:引用目的要明确,要恰当说明写作对象,不牵强、不炫耀、不喧宾夺主;引用内容要力求准确、可靠,不断章取义,不张冠李戴,重要的引用要注明出处,不含糊、不虚妄;引用文字要精要不堆砌、不累赘;引用的材料如有不足,要予辨正;引得得当能在助说明的同时,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3.修饰限制词的运用
这种词语的运用在3、4、5、7、10、12、13几段中比较突出,全文中共有不下30个有代表性的这类词语。
这些词语中,修饰性的可划分为:描形、绘色、推测、展望、表感情倾向等;限制性的可划分为:限时间、限方位、限处所、限范围、限角度、限程度等。
恰当的修饰限制体现了用语的分寸,造句的精密,给人以形象的感觉、生动的印象,体现出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文艺性。
4.科学小品的特点
从小品的读者对象(对该事物不熟悉)、作者目的(普及介绍有关科学知识)、写作要求(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也要考虑文艺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后小结体会如下:小品是用文艺笔调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是生命、艺术是手段;科学是主线,艺术是点缀;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为主,艺术为宾,二者要水乳交融,不能油水分离……
研读的形式,使学生思维活跃,各显其能,锻炼提高了阅读分析综合的能力,又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用较短时间,深钻细研了较多的有关问题。
三 :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答案
四 :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五 :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
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表
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里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知识链接
说明文
种类: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方法:下定义 作诠释打比方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分类别 画图表作引用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平实性 生动性
常见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二.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三.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三、文本分析
4、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一)1.举例子(板书)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书)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3.数字说明(板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4.引用说明(板书)
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5.作比较:“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类别:“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作用:准确、科学……)
(二)大量引用诗文:
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掌故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四、课文总结
五、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