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百家讲坛】阎崇年《大故宫》第一部(共二十讲)
雨中笠翁欢迎您! 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学、职场创业、饮食文化、体育武术、医疗救护、养生保健。百科常识、悬疑揭密、政治军事历史、奇闻异事、空间美化、朗诵经典、音乐音画、戏剧舞蹈、曲艺小品、美图雷照、怀旧、文化、读书、博览、影视、等内容 谢谢光临【百家讲坛】
阎崇年《大故宫》第一部(共二十讲)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1934年4月24日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从事满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至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百家讲坛2012年年度主讲人。阎崇年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易中天评价道——阎崇年是“百家讲坛”推出的“当头炮”,刘心武是“拐腿马”,我是“过河卒”。
阎崇年的作品《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等均为超级畅销书、常销书,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内容简介】
《大故宫》为阎崇年潜心三十年之作,共有三部。同名电视节目于2012年2月24日在央视《百家讲坛》开始播出,为该节目重点打造的年度节目,播出时间将跨越全年。本系列书首次打开故宫外延,将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山五园、避暑山庄等纳入故宫姻系,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帝王族系、社会人文、文化渊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风等,实为生动可读、耐人寻味的“故宫百科”。适合大众阅读。
北京故宫从决策兴建至今已609年,72万多平方米的故宫,9000余间殿宇房屋,共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曾在此统治中国近500年。几百年来,这里发生着重重宫闱之中历代帝王的悲喜人生,也发生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朱元璋曾经将大明帝国首都定为南京,朱元璋之子朱棣却为何会在南京心神不定、噩梦频频?朱棣迁都北京究竟与噩梦有何联系?明永乐十九年,北京故宫正式启用,为何三个多月后,三大殿就惨遭焚毁?是谁竟然不可思议地预言了这次惊天大火?光绪皇帝结婚前一个多月,太和门忽然在一片大火中化为灰烬,朝野震惊,短短42天时间里,能否重修太和门,让皇帝顺利举行婚礼?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极大典之所,明清两代二十八位皇帝,真正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的只有十五位,举行亲征大典的更是只有一位。至关重要的太和大典,为什么见不到皇帝的身影?“推出午门斩首”的民间说法是否确有其事?午门内外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影响整个帝国的曲折故事?
复杂多面的故宫,既有阴暗、冷酷、血腥、暴虐,被称为“血朝廷”的一面,也有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建筑、器物、服饰、书画、典籍、档案等中华文化的火种。不了解故宫,就不了解北京。不了解北京,就难以了解中国。《大故宫》,一本阅尽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大书!带你开启中华历史的大门!
《大故宫》第一部目录
第01讲 永乐迁都
一、燕王装疯
二、血色诏书
三、白日噩梦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又一座伟大庄严的宫殿建筑群,它就是明清皇宫紫禁城,今天的人民称之为“故宫”,故宫是中华文化建筑精萃的集大成者,更是六百年沧桑离世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它曾尽享四方来朝的盛世荣华,也曾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黯然神伤,在这里有指点江山的王者气度,也有亲密温馨的伦常之情。一座伟大的宫殿背后必有一位伟大的主人,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办事北京城的缔造者。
第02讲 天下之中
一、哪吒传说
二、北京心脏
三、北京脊梁
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金中都和元大都建设,在明朝永乐年间迁都之前,北京城的形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历史在永乐皇帝朱棣身上转了一个弯,北京城曾经中断的“龙脉”又续上了,从此开启全新篇章,并延续至今。今天的北京,我们仍能从这些遗留的城门中看到祖先们的智慧,从这些亲切熟悉的地名中回到旧日时光。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院阎崇年为您讲述北京城的来历。
第03讲 宫前气象
一、承天之门
二、大明国门
三、正阳之门
在北京的宫城之外,出了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以及午门南面的端门,沿着中轴线分布着几座非常重要的城门,分别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几经改名、最终被拆的大明门,建制奇特、防御外敌的正阳门。这几座气势恢宏、形态多变的大门充分展示了北京作为帝国首都的宏伟气象。其中,身为北京皇城正门的天安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天安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即1417年,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建成,当时定名为“承天门”。本期节目中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院、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观众介绍天安门的故事。
第04讲 午门凤翔
一、午门雄姿
二、午门廷杖
三、午门献俘
午门凤翔。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由于它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取名为“午门”。午门由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成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东西城台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抱,金凤展翅,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本期节目嘉宾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将为讲述午门风云及明清两代发生在午门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05讲 太和之门
一、常朝御门
二、于谦定乱
三、刘瑾闹剧
太和门是北京故宫外朝区的第一道门,也是北京故宫里最大的宫门。这里庄严肃穆,曾是皇帝上朝、接见百官、处理政事的地方;这里雄伟壮丽,曾是皇帝大婚,皇后入宫的必经之地;这里历经沧桑,曾上演过一场群臣打架的政治闹剧;这里承载兴衰,曾发生过三百个朝廷命官被一个太监罚跪的荒唐事。今天继续由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五集《太和之门》。讲述六百年风云变幻,在这个多达50根红柱子支撑的大门前,在这一对故宫最大的铜狮的注视下,这里所发生的鲜为人知的王朝故事。
第06讲 太和大殿
一、四大特色
二、四遭大火
三、四次重建
这里是皇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它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故宫建筑群的核心,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到故宫参观都是为了要一睹它的尊容,这就是太和殿,民间常常称其为金銮殿,北京故宫里最高,最大,最美,最尊的一座宫殿,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这里从外观设计到殿内陈设,从选材用料到工艺装饰,处处彰显着皇家的权威与尊严,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却屡屡失火,屡屡重建。
第07讲 太和大典
一、皇家大典
二、举荐贤能
三、殿试赐宴
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宫廷大殿,历经四毁四建,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作为明清两代政治性、标志性、礼仪性的宫殿,太和殿是举行国家重要大典的地方,每年的“三大节”,也就是元旦、万寿和冬至,皇帝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此外,像皇帝登极、大婚、亲征这样重要的典礼也要在太和殿举行。明清两朝一共有二十八位皇帝,其中在北京执政的一共有二十四位,可是真正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的皇帝,只有十五位;举行大婚大典的,只有六位;举行亲征大典的,更是只有孤零零的一位。本期节目继续由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讲述大故宫,为何至关重要的太和大典总是见不到皇帝的身影以及太和大典是如何改变明清王朝命运的。
第08讲 中和方殿
一、殿中奇葩
二、多元功能
三、中和理念
在故宫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之中,中和殿既没有太和殿的气势雄伟,也没有保和殿的富丽堂皇,它体量最小,只有太和殿的四分之一,保和殿的一半大小,它的形制也最为奇特,是四四方方的正方形,本期节目向大家介绍中和殿的作用。
第09讲 保和宫殿
一、保和规制
二、亦宫亦殿
三、平台召对
在紫禁城中,宏伟开阔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其广场,拥有至高至上的地位,象征着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保和殿是故宫外朝大殿的最后一个宫殿,承担着皇家国宴,在紫禁城中宫与殿有着严格的区分,国事曰殿,家事曰宫,然而唯有保和殿经历过五次更名,亦宫亦殿。节目中为我们介绍了保和殿五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第10讲 保和殿试
一、殿试会士
二、金榜题名
三、钦点翰林
保和殿是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最后一殿,在明清两代承担着皇家国宴、仪仗、科举等重要职能。尤其重要的是:从清朝乾隆年间之后,保和殿成为科举考试殿试的固定场所。保和殿不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场所,更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不仅自己的命运从此改变,家庭、家族乃至家乡的未来也荣辱与共。节目中继续介绍发生在保和殿的故事。
第11讲 文华经筵
一、殿区格局
二、明清经筵
三、经筵之争
在故宫“三大殿”的东南侧、协和门以东,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落,这就是文华殿,它与位于“三大殿”西南侧、熙和门以西的武英殿,呈东西对称、左右呼应的建筑格局。这里看似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实则惊心动魄、暗流涌动。作为专供皇帝上课的场所,文华殿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更见证了明清两代或忠诚、或奸佞、或智慧、或愚钝的讲经官们的各种历史印迹。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它的建设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文华殿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皇帝举行经筵。所谓经筵,指的就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这种制度自汉唐时代就有,到了宋代才正式制度化,而到明清两代,对它尤为重视。经筵说到底就是一种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它的最终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是一种道德教育。然而,在明清两代,对皇帝的这种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本期节目,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讲述大故宫,讲了经筵失败的原因、明清经筵的做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建文华殿的原因,它在明清两代的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12讲 文渊书阁
一、永乐大典
二、图书集成
三、四库全书
在中国古代皇宫中,有一座有着绿色的琉璃瓦剪边和绿色的立柱的房子,这座有着独特的颜色和建筑风格的房子就是文渊阁,永乐皇帝夺取皇位之后,决定修书,其中一部大的著作就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用工3000人,历经几年时间才修完,字数超过3亿,经过历史的变迁,如今翻印的只有700多册,可以跟它媲美的还有两套著作,分别是《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本期节目向大家介绍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一、武英过客
二、武英沉浮
三、武英避难
位于北京故宫外朝区的武英殿,自2005年大修完工后,这里不再是游人止步的秘密禁地,而是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对外开放,今天人们可以近距离的走近武英殿,了解武英殿。这里曾是崇祯、李自成、多尔衮争霸天下的舞台,这里还曾经是皇家的出版社,这里刻印的书统称殿本,殿本是书记版本中装帧最华贵、版本最精良的本子,被藏书家视为奇珍,武英殿也一度成为皇家文化的中心。
第14讲 内阁大堂
一、内阁变迁
二、陈氏父子
三、宰相之子
明朝朱元璋皇帝取消了内阁大学士一职,后来明朝又慢慢恢复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并延续到清朝。明清两朝的内阁大学士在简陋狭小的内阁小院里办公。陈以勤和他的儿子陈于陛都是宰相,面对隆庆皇帝的怠政,陈以勤劝说无效后只好告老还乡。陈于陛劝说万历皇帝不要怠政,皇帝不听,也不准他辞职,最后陈于陛病死在朝中。宰相杨廷和在正德皇帝突然死亡的特殊时期里,奏定了皇位,惩治了江彬,裁汰了锦衣卫,减了漕粮,在大礼仪之争中,触犯嘉靖皇帝,最后告老还乡。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也不同意嘉靖皇帝大礼仪,连遭罚俸,廷杖,遣戍三次打击,最后死在戍地。
第15讲 父子宰相
一、张氏父子
二、刘氏父子
三、翁氏父子
在紫禁城的东南角,东华门以西,协和门以东,文华门以南,坐落着一个只有几间房子的围和小院,这里就是在清朝政治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内阁大堂。无论从建筑等级、建筑体量,还是建筑规模上,内阁大堂不仅无法与富丽堂皇的“三大殿”“三大宫”相比,甚至也无法与紫禁城的其他一些建筑相提并论。可恰恰就在这样一个简陋低矮的狭窄小院,清朝先后有两百多位宰相在此办公。在这两百多位宰相之中,还有不少是父子两代人同为宰相的情况。本期节目中阎崇年研究员就为观众讲述父子宰相同在内阁大堂的故事。
第16讲 乾清宫门
一、重要决策
二、重要人才
三、重要信号
在紫禁城的“三大殿”之后,开始进入内廷,这里主要是皇帝日常生活的地方,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六宫和西六宫为两翼,建筑格局与外朝大体一致,同时又体现着明显的尊卑等级制度。内廷区域的前门,就是著名的乾清门。这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约十六米的巨大门楼,华贵富丽而又不失皇家威严。同时,乾清门也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一改明朝皇帝在太和门御门听政的制度,改为在乾清门御门听政。那么,清朝为什么要修改这个制度?在这里,又决定了哪些改变清王朝命运的重要决策呢?本期节目中阎崇年研究员讲述乾清宫门的故事。
第17讲 康熙书房
一、书房创立
二、书房翰林
三、书房之外
北京故宫的建筑格局非常严谨,以乾清门前为分隔,前朝体现国家尊严,后庭照顾皇家生活。但在乾清宫院内的西南角,却有一处清朝内廷中重要的对外办公场所,它就是著名的南书房。由于是康熙皇帝亲自设立,也称为“康熙书房”。本期节目就由著名学者阎崇年为观众介绍南书房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18讲 乾清三案
一、永乐宫案
二、嘉靖宫案
三、天启宫案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后三宫之首。在中华文化中,乾代表天,皇帝以天子自居,所以乾清宫为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历经历经屡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朝嘉庆三年,即1798年所建。乾清宫的建筑规制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不仅居住于此,也处理日常政务,所以乾清宫与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数百年的岁月中,乾清宫不仅安享九五之尊的荣耀,更上演了一幕幕或凄惨悲凉或惊心动魄的故事。本期节目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介绍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一、康熙大宴
二、乾隆大宴
三、嘉庆大宴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后三宫之首,明清两代皇帝都曾经把这里作为寝宫,在这里居住、召见大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节、举行宴筵,特别是在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都曾经在乾清宫举办过规模宏大的千叟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一、童年之悲
二、刚愎之悲
三、末日之悲
崇祯皇帝有童年丧母之悲,他做了皇帝后,大礼迎母亲的遗像入宫,时常拜祭。他的第二个悲剧是刚愎自用,他相信太监,委以重任,但对贤臣良将猜忌杀害,先后杀了王洽、袁崇焕、陈新甲,一直都不接受暂时迁都南京的建议。当外敌攻入北京时,他迎来了末日之悲,先后杀皇后、贵妃、公主。明朝覆灭,朱家的皇亲贵族很多都惨死了。


【请您观看】
第01讲 永乐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