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最新热点时事评论作文素材系列之一:
中国式到此一游
在
3500
年前的古埃及文物上,
看到中文题字
“丁锦昊到此一游”
。[www.61k.com]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
后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截至发稿,网友“空游无依”的该条微博已被转载了近
9
万次,评
论
13000
多条。
有网友称经过搜索,
在埃及浮雕上刻字的人,
很可能是来自南京的一名学生。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以前常有媒体曝光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
总以为那些都是中国成年人的习惯造成的,
如:
骑美国华尔街铜牛
“合照”
,
在法国卢浮宫里大声喧哗,
光着膀子在伦敦大街上等等
。(www.61k.com)
而
“丁
锦昊到此一游”
给公众震撼比以前更强烈,
因为丁锦昊是生活在大都市里青少年。
按常规思
维,如此年纪的孩子们应是最懂礼貌、最守规矩。
“丁锦昊到此一游”之习惯性不文明给国
人带来的是尴尬,更是脸红。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诚然,丁锦昊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不能将习惯性不文明现象的指责堆于孩子身上,
但我们更应反思和拷问,
是什么原因中国游客屡犯不文明错误?失礼于外人的个体行为,
最
终无疑失去的是中国人整体素质的“分量”
。[www.61k.com]事实也证明了上述论断,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
为在英、美、日、韩及中国的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时常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
了中国的形象。此前,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对此,一网
友在网络调查的回帖中写道,作家柏杨说出了
“
丑陋的中国人
”
,到了现在却依然如此,
“国
人”成了粗鲁、不文明的代名词,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她写道:
“中国公民文明素质
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
质。
”
犹记得,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
常州赵根大”五个字,被刻在台湾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一处岩石上
,
“作者”是某印刷公司总经理,一时间舆论哗然。(www.61k.com)希望“丁锦昊到此一游”能给国家有关部
门再次敲响警钟,
加强国民素质刻不容缓。
难怪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国外的中国
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其实早在
2006
年前后,国家和社会就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当时,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
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范性文件。
“提升中
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游客的文明程度并未与我国旅游业的发
展速度成正比,不文明的行为在景区、酒店等公共场所仍随处可见。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但却频频失礼于外人面前,
令人痛心。(www.61k.com)
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有
待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爱摆阔,爱面子,还有种种陋习不胜枚举。目前中国公民出境
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
140
个,
2010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
5739
万人次,增长
20.4%
。
高速增长的出境游,
更提醒我们要注意自身素质和修养。
虽然,
境外的旅游从业者无法拒绝
中国游客,因为中国游客“很有钱”
。然而有钱不代表素质,素质不提高,花钱再豪爽也赢
不了别人的尊重。
面对“丁锦昊到此一游”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愚以为,该关注的绝非事件本身,而是对国人整体文明素质
的思考:这个事件值得全社会反思。(www.61k.com]
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已不是小事了,
而是事关国民素
质、国民形象了。大家都应从自己做起吧!
最新热点时事评论作文素材:坚决斩断“到此一
游”的“黑手”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写下这样几个字,他说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
无地自容。
”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
的文物呀。
"
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
!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读完此条新闻,笔者感到的不仅是耻辱,还有痛心。(www.61k.com)确实,当出去时,你写下的是
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汉字,你所代表的也就是整个中国。也许,
“丁锦昊”在伸出“黑手”
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有意”
,而造成这一不良实事的,仅仅满足一下
自己的虚荣心理,仅仅是对国内陋习一种“随行就市”
。
“到此一游”现象在国内早已“司空见惯”
,早已成为国人之“顽疾”
,更被“誉”
为
“中国人十大陋习”
之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的旅游资源已满足不了人们追求
“高
品质”的需要,
“出境游”成为了时下高端人群的首选。渐渐的,埃菲尔铁塔有了“到此一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游”
,自由女神像有了“到此一游”??如今,埃及神庙也有了“到此一游”
。[www.61k.com)国人在感受外
国历史文化及先进事物的同时,也把“到此一游”的伤害带到了世界各地。
有人说,
“到此一游”现象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产物。从古至今,华夏民族的名人、
官员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时,都有题字留名的“传统”
。表达赞美的也好,抒发
情感的也罢,这些“印记”很多都被保存至今,为“到此一游”之“先驱”
。也有人说,
“到
此一游”现象是八六版《西游记》的影响。剧中,孙悟空和如来佛祖打赌,翻越“五指山”
后在如来中指上写下了“孙悟空到此一游”
,
《西游记》是“到此一游”现象的“始作俑者”
。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我们不必纠结于“到此一游”的产生原因,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远”影响,对
文化旅游资源的“刻骨”伤害,才是我们要正视的关键。(www.61k.com)
回想起五一过后旅游管理部门的抱怨、广大网友的指责,中国已有太多的“瑰宝”
受到了“到此一游”不同程度的伤害。
“瑰宝”
,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是历史文化遗留给我
们的,理应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精神文明素质低下、文物保护意识缺乏,都不能成为伸“黑
手”的理由。
年初,北京故宫的“梁齐齐到此一游”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网友吐槽称:
“梁齐
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
。
“剁手”虽有些过分,但传达出了网友“对待此事要
"
重罚
"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的态
度。(www.61k.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早有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
;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如此之多“到此一游”
、
如此之重的“肆意破坏”
,却为何没有一例施用《刑法》的先例
?
是没有“人赃并获”
?
还是
没有监管到位
?
对于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到此一游”
现象,
“提高国民素质、
倡导文明出游”
只能起到教育引导作用,
想要做到根除,
关键还在于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在于加大对行为人的处罚力度。(www.61k.com)
政府要建
立健全一套制度,对这类行为分门别类的制定细则,以预防、监管、追责、惩处等方面为重
点,严抓规范和实施,切实做好保护珍贵旅游资源的“保护伞”
。
“到此一游”的危害已不容置疑,政府还需有“杀一儆百”的决心
,
坚决斩断此类
现象的“黑手”
!
“×××到此一游”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这几个字,
如果不是刻在埃及古老神庙浮雕上,
如果这几个
“深刻”
的汉字没有引起一名中国游客“为同胞羞辱”
,发微博、晒照片,大概还不会引起举国网民
愤怒。[www.61k.com)
一名中国游客在埃及有
3500
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悍然刻下极具中国特色的
“×××到此一游”几个大字。一名中国游客痛心疾首,想擦掉这“羞耻”
,于是发微博,
晒照片,公之于网上。网上一片哗然,口诛笔伐,并有“人肉搜索这家伙”的倡议。至于搜
索之后施以何种“酷刑”
,目前还不得而知。
干吗生这么大的气?略略考察一番,
大概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此人亵渎了文物;
二是这
个人把中国人的脸丢到国外了;三是兼而有之。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不过,
看网上舆情,
数第二种原因最为汹汹———
怎么能把脸丢到国外去了呢!
因此,
在鲜明表达对“到此一游”的谴责之时,我也在想:如果这几个字,不是不远万里地刻到埃
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
而是刻在我们神州大地的某个庙墙上,
我们的网民是否也会如此群情
激奋?我想,多半还是会的。[www.61k.com)不过,愤怒固然是有,但肯定没有这么山呼海啸般的气势,甚
至还会带着一些玩世不恭的调侃。
一旦牵涉到国外,
那就是原则问题,
性质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我泱泱文明大国之公民,
最在乎的,可就是形象问题,而且是“国际形象”
。(www.61k.com)至于国内形象,那就是“你知我知,大
家都知”
,
“大家都如此,何必太较真”了。
因此,
这些年国内国外旅游成风过程中,
最让我们痛心的,
不是国内机场车站码头那种
乱哄哄的场景,而是网传“卢浮宫外特意用中文写的‘禁止随意大小便’
”
(
是真是假我就不
清楚,国人出去是否随意大小便,也不清楚
)
;让我们感到耻辱的,不是国内哪个景点管理
混乱,
而是国人游客在外面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国内怎么样都可以,
到此一游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一出门就不一样。(www.61k.com]
而且往往还有一种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话,
“一出国门你就是中国”———那在国内是什么
呢?
每每看到这些,
我总在想,有多少人在这方面的愤慨,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对和错,而
是因为在外面丢了脸?不是基于是非的判断,
而是因为关乎面子。
这样的愤慨,
并不能真正
促使公民素质的提高,倒是可能促使公民出国装文明,回来便野蛮地“两面”做人。
我不是说,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无关紧要。不,这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理
所当然地要谴责。我们的旅游文明要提高,要反思。只是说,当我们为此愤慨、反思之时,
应该是对这个行为愤慨,而不是对“在外丢脸”痛心。是是非问题,而不是面子问题。无论
国内国外,都应该如此。
如果有一天,
我们能把是非看得比面子更重要,
那么我们的文明程度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到时我们也许觉得,有很多问题比面子更重要
二 : “到此一游”考
![]() |
清代的“到此一游” |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中国人为何常常总会手痒去写几个字呢?这到底是出于什么文化心理?
在西方,年轻人在公共场所涂鸦也是常有的事,那甚至已发展出一种亚文化来。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便把他们的座右铭“Semper Fi”(semper fidelis,即“永远效忠”)喷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神塔的墙上。照《私人生活史》第四卷的说法,法国人也一样,“在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开始在枫丹白露森林的岩石和树木上刻下他们姓名的首字母。这些标记一般都是那些地位卑下的人留下的,因为意识到自己和这个地球上的伟人们不一样,将不会留下任何线索,于是他们指望在自己死后,能够依靠这些镌刻在树干和石头上的姓名首字母的影响力来使自己永生。”不过这类题写真正盛行的时间并不长,英文里graffiti被赋予“粗鲁的写写画画”这一含义,是从1877年开始的,而表示“漫无目的地涂鸦”的doodle一词,则是1935年起才有的。到1968年,涂鸦文字的喷漆罐乃是巴黎和美国的学生闹革命的基本武器装备。
不过仔细分辨,这其中却又颇有不同。欧美的涂鸦,大多并非文字,更非在景区“到此一游”,而多是在城市公共场所的涂写,常常是为了表示一种年轻人亚文化的愤怒与反抗(1968年巴黎革命的一条著名涂鸦是“Jouissez sans entraves”,可含蓄地译为“全都发泄出来吧”),不像中国式的题字,上至七八十的老伯也有雅兴。大概正因此,1980年费孝通在《访美掠影》提到涂鸦时直接写了“graffiti”一词,并解释:“请原谅我在这里用原文,因为我一时实在翻译不出来。”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显然注意到那是一种很不一样的社会现象。
中国式的“到此一游”,其历史要悠久得多了。出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中国人历来对文字看得比图案要重。谢阁兰《中国西部考古记》已注意到,“中国偏重铭文字,而忽视古建筑物及古造像,所研究者,有字之物,其无字之物,皆不注意。”在西方,纹章、旗帜都很发达,以致成为专门的纹章学,但中国却连这也都是用文字的:你在连环画中看到两军对阵,其旗帜上总是“楚”、“汉”之类大字,几无可能看到纹章;国外的钱币常多是图案或统治者头像,但中国在近代之前却多只刻文字。西方重视纹章和图案,原因之一是中世纪的人们文盲率极高,但传统时代的中国人虽然识字率也未必多高,却生活在一个汉字的世界里。传统的人文景观,大率都有题字、石刻、碑文、对联,满满的全是文字,且它们本身就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文人题字,也历来是一件可称道的风雅之事。在晚明的士大夫家,甚至家具上也多有铭刻题字,将之赋予一种文人化的特殊气质。
最早的题字不知起于何时,但据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已有“临行题壁”之举,那展现的自是他的书法。到后来,文人诗兴大发,临壁题诗,常是美谈。连宋江这样做强盗首领的,都要在浔阳楼题反诗一首——在这个新的语境下,体现的就不再仅仅是书法了,还有诗才,故而传闻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崔颢有诗在上头”,也就废然作罢了。宋朝时此风已盛,陆游《入蜀记》卷三记载在去庐山路上多见题字:“盖吴蜀大路,市肆壁间,多蜀人题名。”苏轼一阕《西江月》有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书此语桥柱上。”可想他当时一时兴起,便题写在桥柱上。据李定夷《明清两代轶闻大观》第二编卷一记,乾隆尤有临壁题诗之癖:“上喜诗词,乘兴所过,凡名山胜迹、佛寺僧寮,恒有御笔之题赐。”诚所谓“作践山水”。甚至去年的“埃及到此一游事件”,说起来也有前例可循:社会学家陈达1935年在吴哥窟发现晚清时华人留下的三首题诗,虽然有些词意欠工、平仄不协,但也算是把这一传统发扬到海外去了。
在题壁留诗之余,遗墨“到此一游”自所难免。这其中最著名的,自是孙悟空。《西游记》第七回:“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此可见至少在明代中晚期,这种题写“到此一游”以志纪念的方式已甚流行。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跌入无量山山洞,忽然动念:“我死在这深谷之中,永远无人得知,不妨在这石壁上刻下几个字,嗯,就刻‘大理段誉毕命于斯’八字,倒也好玩。”于是“在地下拣了一块尖石,便在石壁上划字,可是石壁坚硬异常,累了半天,一个‘段’字刻得既浅且斜,殊无半点间架笔意,心想:‘后人若是见到,还道我段誉连字也不会写,这八个字刻下来,委实遗臭万年。’”这段刻画,虽然史无明文,倒也颇可见中国诸多“到此一游”君的心理,连临死前还想留下几个字(犹如“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做了事总不忘题字纪念),而他所考虑的,也不是破坏了石壁鬼斧神工的自然之景,而是遗憾自己的字写得不够美而已。段氏地下有知,当知后世不乏知己。
到近代外国人入华,对这一中国人习而不察的现象,大感兴趣。俄国汉学家米?瓦?阿列克谢耶夫在《1907年中国纪行》提到,在济南千佛山,“到处都是佛寺和古树,不失为游览休闲的好去处。所有的墙上都写满了不见经传的诗人的各式各样的作品,还有想在此处砖头上留名者的字迹。与俄国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的围墙文字不淫秽,也不妖艳,不会让任何人感到不自在。既有粗通文墨者的涂鸦,也有严肃的创作,描绘当地的山光水色和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七言的赞美诗有时布满整个墙面。偶尔阅读这些诗也是一种享受。”——这位汉学家的确对中国文化极为钟爱,对这类题字也不吝赞美,当然,他当年或能看到“严肃的创作”,如今是早已荡然无存。
扩展:到此一游 / 丁锦昊到此一游 / 到此一游涂吖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中国旅游,他注意到的则是景区常写着游客们抒发自己情绪的标语口号。在苏州天平山白云寺亭子的墙壁上,“写满了排日的标语:‘诸君,尔在快活之时,不可忘了三七二十一条’、‘犬与日奴不得题壁’……更为激烈的,还有‘莽荡河山起暮愁,何来不共戴天仇。恨无十万横磨剑,杀尽倭奴方罢休’这样的‘名诗’。”民国时期这样的题字,在华山、在榆林红石峡,我也都曾见过,当然,当下的愤青涂写在景区里的就更多了。对于一个泛政治化语境中的人来说,这大概也是很自然的事:他想写点什么,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想起了一些政治口号。
与传统时代不同的是:当时识字率不高,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也未必会写,更少出门远游,故而此事虽古已有之,但却是于今为烈。现代中国的城市与景区,已不像古代那样是文字的世界了,像理发店、茶馆、饭店、宾馆、钱庄之类,以前门口几乎无不有对联,但其现代形态则很少会有了,标牌也不大会请人来书写,大抵用个标准美术字体便了。识字阶层是普遍化了,但题字也不再是文雅之事,更非“严肃的创作”,其内容日益粗鄙化,最终变成了对公共空间的破坏。阮义忠在《都市速写本》中记叙,三十年前,台北整个城市像个大工地,地下道常涂鸦遍布,“台北街头刚刚出现涂鸦时。多半只是简单的英文,比如‘爱’、‘自由’、‘狗娘养的’等等;无论好话、坏话都与环境不搭,只会造成视觉污染。”也就是说,现代城市中,这类自发的题写,差不多已只剩下负面的意义,一如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说的:“在城市信号系统中,涂鸦至今为止一直意味着社会的底层——色情、淫秽的底层,意味着公共厕所里和空地上那些涉及性器官的、压抑的图文。”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它意味着一种不文明的、不该有的无礼冲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知道国人在埃及神庙刻写“到此一游”后如此怒不可遏的原因,因为那丢中国人的脸丢到国外去了。
这伴随着“文明的进程”、旅游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改变而来。据周策纵回忆,在这些都还未明朗的1930年代初,他在衡阳五中时曾去当地最著名的景点来雁塔,发现“塔里墙壁上有很多人题字,如‘某某人到此一游’等,忽然我看到墙上题有‘周鹏翥偕友登临’字样,这乃是我父亲的名字。后来我回去问父亲,他也记不清有没有在那里题过字。”毫无疑问,那位父亲记不清自己的行为,正表明此类行为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习惯成自然,从未将之看得有多严重,但今天,如果有一个孩子向父亲询问同样的问题,只怕做父亲的不免会为自己当年之举感到羞愧和尴尬吧。
扩展:到此一游 / 丁锦昊到此一游 / 到此一游涂吖
三 : 对”到此一游“的看法
最新热点时事评论作文素材系列之一:
中国式到此一游
在
3500
年前的古埃及文物上,
看到中文题字
“丁锦昊到此一游”
。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
后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截至发稿,网友“空游无依”的该条微博已被转载了近
9
万次,评
论
13000
多条。
有网友称经过搜索,
在埃及浮雕上刻字的人,
很可能是来自南京的一名学生。
以前常有媒体曝光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
总以为那些都是中国成年人的习惯造成的,
如:
骑美国华尔街铜牛
“合照”
,
在法国卢浮宫里大声喧哗,
光着膀子在伦敦大街上等等
。
而
“丁
锦昊到此一游”
给公众震撼比以前更强烈,
因为丁锦昊是生活在大都市里青少年。
按常规思
维,如此年纪的孩子们应是最懂礼貌、最守规矩。
“丁锦昊到此一游”之习惯性不文明给国
人带来的是尴尬,更是脸红。
诚然,丁锦昊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不能将习惯性不文明现象的指责堆于孩子身上,
但我们更应反思和拷问,
是什么原因中国游客屡犯不文明错误?失礼于外人的个体行为,
最
终无疑失去的是中国人整体素质的“分量”
。事实也证明了上述论断,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
为在英、美、日、韩及中国的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时常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
了中国的形象。此前,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对此,一网
友在网络调查的回帖中写道,作家柏杨说出了
“
丑陋的中国人
”
,到了现在却依然如此,
“国
人”成了粗鲁、不文明的代名词,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她写道:
“中国公民文明素质
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
质。
”
犹记得,
“
常州赵根大”五个字,被刻在台湾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一处岩石上
,
“作者”是某印刷公司总经理,一时间舆论哗然。希望“丁锦昊到此一游”能给国家有关部
门再次敲响警钟,
加强国民素质刻不容缓。
难怪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国外的中国
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其实早在
2006
年前后,国家和社会就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当时,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
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范性文件。
“提升中
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游客的文明程度并未与我国旅游业的发
展速度成正比,不文明的行为在景区、酒店等公共场所仍随处可见。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
但却频频失礼于外人面前,
令人痛心。
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有
待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爱摆阔,爱面子,还有种种陋习不胜枚举。目前中国公民出境
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
140
个,
2010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
5739
万人次,增长
20.4%
。
高速增长的出境游,
更提醒我们要注意自身素质和修养。
虽然,
境外的旅游从业者无法拒绝
中国游客,因为中国游客“很有钱”
。然而有钱不代表素质,素质不提高,花钱再豪爽也赢
不了别人的尊重。
面对“丁锦昊到此一游”
,愚以为,该关注的绝非事件本身,而是对国人整体文明素质
的思考:这个事件值得全社会反思。
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已不是小事了,
而是事关国民素
质、国民形象了。大家都应从自己做起吧!
最新热点时事评论作文素材:坚决斩断“到此一
游”的“黑手”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写下这样几个字,他说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
无地自容。
”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
的文物呀。
"
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
!
读完此条新闻,笔者感到的不仅是耻辱,还有痛心。确实,当出去时,你写下的是
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汉字,你所代表的也就是整个中国。也许,
“丁锦昊”在伸出“黑手”
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有意”
,而造成这一不良实事的,仅仅满足一下
自己的虚荣心理,仅仅是对国内陋习一种“随行就市”
。
“到此一游”现象在国内早已“司空见惯”
,早已成为国人之“顽疾”
,更被“誉”
为
“中国人十大陋习”
之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的旅游资源已满足不了人们追求
“高
品质”的需要,
“出境游”成为了时下高端人群的首选。渐渐的,埃菲尔铁塔有了“到此一
游”
,自由女神像有了“到此一游”??如今,埃及神庙也有了“到此一游”
。国人在感受外
国历史文化及先进事物的同时,也把“到此一游”的伤害带到了世界各地。
有人说,
“到此一游”现象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产物。从古至今,华夏民族的名人、
官员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时,都有题字留名的“传统”
。表达赞美的也好,抒发
情感的也罢,这些“印记”很多都被保存至今,为“到此一游”之“先驱”
。也有人说,
“到
此一游”现象是八六版《西游记》的影响。剧中,孙悟空和如来佛祖打赌,翻越“五指山”
后在如来中指上写下了“孙悟空到此一游”
,
《西游记》是“到此一游”现象的“始作俑者”
。
我们不必纠结于“到此一游”的产生原因,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远”影响,对
文化旅游资源的“刻骨”伤害,才是我们要正视的关键。
回想起五一过后旅游管理部门的抱怨、广大网友的指责,中国已有太多的“瑰宝”
受到了“到此一游”不同程度的伤害。
“瑰宝”
,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是历史文化遗留给我
们的,理应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精神文明素质低下、文物保护意识缺乏,都不能成为伸“黑
手”的理由。
年初,北京故宫的“梁齐齐到此一游”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网友吐槽称:
“梁齐
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
。
“剁手”虽有些过分,但传达出了网友“对待此事要
"
重罚
"
”的态
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早有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
;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如此之多“到此一游”
、
如此之重的“肆意破坏”
,却为何没有一例施用《刑法》的先例
?
是没有“人赃并获”
?
还是
没有监管到位
?
对于
“到此一游”
现象,
“提高国民素质、
倡导文明出游”
只能起到教育引导作用,
想要做到根除,
关键还在于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在于加大对行为人的处罚力度。
政府要建
立健全一套制度,对这类行为分门别类的制定细则,以预防、监管、追责、惩处等方面为重
点,严抓规范和实施,切实做好保护珍贵旅游资源的“保护伞”
。
“到此一游”的危害已不容置疑,政府还需有“杀一儆百”的决心
,
坚决斩断此类
现象的“黑手”
!
“×××到此一游”
这几个字,
如果不是刻在埃及古老神庙浮雕上,
如果这几个
“深刻”
的汉字没有引起一名中国游客“为同胞羞辱”
,发微博、晒照片,大概还不会引起举国网民
愤怒。
一名中国游客在埃及有
3500
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悍然刻下极具中国特色的
“×××到此一游”几个大字。一名中国游客痛心疾首,想擦掉这“羞耻”
,于是发微博,
晒照片,公之于网上。网上一片哗然,口诛笔伐,并有“人肉搜索这家伙”的倡议。至于搜
索之后施以何种“酷刑”
,目前还不得而知。
干吗生这么大的气?略略考察一番,
大概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此人亵渎了文物;
二是这
个人把中国人的脸丢到国外了;三是兼而有之。
不过,
看网上舆情,
数第二种原因最为汹汹———
怎么能把脸丢到国外去了呢!
因此,
在鲜明表达对“到此一游”的谴责之时,我也在想:如果这几个字,不是不远万里地刻到埃
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
而是刻在我们神州大地的某个庙墙上,
我们的网民是否也会如此群情
激奋?我想,多半还是会的。不过,愤怒固然是有,但肯定没有这么山呼海啸般的气势,甚
至还会带着一些玩世不恭的调侃。
一旦牵涉到国外,
那就是原则问题,
性质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
我泱泱文明大国之公民,
最在乎的,可就是形象问题,而且是“国际形象”
。至于国内形象,那就是“你知我知,大
家都知”
,
“大家都如此,何必太较真”了。
因此,
这些年国内国外旅游成风过程中,
最让我们痛心的,
不是国内机场车站码头那种
乱哄哄的场景,而是网传“卢浮宫外特意用中文写的‘禁止随意大小便’
”
(
是真是假我就不
清楚,国人出去是否随意大小便,也不清楚
)
;让我们感到耻辱的,不是国内哪个景点管理
混乱,
而是国人游客在外面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国内怎么样都可以,
一出门就不一样。
而且往往还有一种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话,
“一出国门你就是中国”———那在国内是什么
呢?
每每看到这些,
我总在想,有多少人在这方面的愤慨,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对和错,而
是因为在外面丢了脸?不是基于是非的判断,
而是因为关乎面子。
这样的愤慨,
并不能真正
促使公民素质的提高,倒是可能促使公民出国装文明,回来便野蛮地“两面”做人。
我不是说,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无关紧要。不,这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理
所当然地要谴责。我们的旅游文明要提高,要反思。只是说,当我们为此愤慨、反思之时,
应该是对这个行为愤慨,而不是对“在外丢脸”痛心。是是非问题,而不是面子问题。无论
国内国外,都应该如此。
如果有一天,
我们能把是非看得比面子更重要,
那么我们的文明程度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到时我们也许觉得,有很多问题比面子更重要
四 : 某某某到此一游
日前,笔者到“抚州名人雕塑园”游赏。当游经假山时,无意间看见那汉白玉雕栏上、柱子上、以及任何可接近之景物上,都留下“xxx到此一游”的书写与刊刻。
我草草浏览了一遍——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欧体、颜体、柳体、赵体、鸡爪体,鬼画神符体等等真是应有尽有。只可恨,这些“杰作”搁错了地方,所以就给人一种佛头着粪,喝汤喝到了苍蝇的感觉。
每次在名胜古迹参观游览,当目睹诸如此类的龌龊留言版,瞬间总让人联想到乡村野狗,每经芳草萋萋野花绚烂芬芳之处,就忍不住要翘起一条腿撒屎留痕。而且还要舒展眉头,露出得意的淫笑,提起鼻孔反复嗅嗅——“呼呼几声”尽显怡然自得!酷似“xxx到此一游”的留言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形状!
此时此刻,诸等一行哪里还会考虑他们的这种不文明之举,非但得不到赞赏,而且将招致谴责和唾弃。走笔至此言犹未尽,随打油(漆)一桶,将其覆盖一遍,但愿能使那些嗜好随处乱写“xxx到此一游”者,在骂过我之后,不再到处留言被人骂……
某某某到此一游,
美景之处留丑陋。(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酷似狗撒尿一泡,
怡然自得嗅了嗅。